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夏小正传

《夏小正传》是由清代学者孙星衍(1753-1818)编撰的《夏小正》注释版本。

创作背景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书之一,据考究,该书大约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书中包含了不少夏朝的历史资料。《礼记·礼运》中有孔子提及:“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对此解释说:“得到的是夏朝四季的书籍,其中有一部名为《小正》。”《史记·夏本纪》也有记载:“孔子修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这些记录表明,孔子曾获得过多个夏朝的历法书籍,其中只有《夏小正》得以流传下来。由于该书主要通过昆虫、鱼类、草木等生物来确定每个月份的季节特征,因此被称为《小正》。宋代邢呙在《尔雅疏》中提到:“用昆虫、鱼类、草木来确定每个月份的季节特征,始于夏后氏,所以称为《夏小正》。”《夏小正》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了每月的天文现象(主要是星象)、气象条件以及动植物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西汉初期,这本书被收录在戴德编纂的《大戴礼记》之中。此后,许多注释家对《夏小正》进行了注解,形成了众多独立的注释版本。孙星衍的注释版本则命名为《夏小正传》,其中“传”意为注释。

版本信息

《夏小正传》有两个主要的出版版本,分别是《岱南阁丛书》版和《丛书集成初编》版。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