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旭(1791-1855年),字元升,号云岗,湖南安化县大尧(今木孔乡)乡人,清代农民起义家。清朝爱新觉罗·旻宁末年至咸丰初年,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民间叛乱不断发生。黄国旭公开使用武力反抗清政府,联合东山乡农民刘仲实发动四乡农民共同抗粮,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高潮。1855年11月,黄国旭在狱中被秘密杀害,终年六十三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黄国旭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他对于清政府在当地征收高额赋税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尤其是对劣绅欺压乡民的行为深感愤怒,曾多次与其抗争。
起义活动
1854年3月,黄国旭决定公开反抗清政府,联合东山乡农民刘仲实发动四乡农民共同抗粮。同年3月20日,黄国旭率领东山、丰乐等乡农民攻打县城,途中搜查并没收了多个“甲书”的财产。在燕子桥遭遇知县李逢春派遣的士兵阻击,丰乐乡抗粮首领张联魁、王扬元被捕遇害。3月22日,黄国旭再次组织乡民进攻县城,在东华山校场与清兵交战,但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和地形不利,乡民遭受重大损失。4月,长沙市知府仓景恬率清兵至安化县,命令李逢春、把总刘立本领兵镇压义军,造成大量民居被烧毁,许多乡民不得不迁居邻县避难。面对官府的残酷镇压,黄国旭召集四乡农民商讨对策,并邀请大福坪尹家山拳师黄传礼、黄传位兄弟参与起义。5月22日,黄国旭带领1000多名乡民第三次进攻县城,但在望城坡遭到伏击,随后撤退至归化等待时机。
镇压与牺牲
长沙府得知黄国旭三次攻击县城的消息后,立即派出千总曹锟领兵500名前往归化镇压。黄国旭率乡民在老山坑设伏,成功击败清兵,但曹锟逃脱后被黄传礼杀死。官府见镇压无效,遂采用欺骗手段。1854年6月,贵州桂东道胡林翼(益阳市人)领黔兵千人经过安化县,与李逢春合谋,向乡民谎称黄国旭等人是为了民众利益而行动,号召他们投降以保住性命。黄国旭不愿看到乡民继续遭受屠戮,主动前往县衙,最终被送往善化(长沙)监狱关押。他在狱中坚持了一年多,始终不肯屈服。审讯官询问他是谁策划了杀官、抢印、攻城之事,黄国旭义正词严地回答:“杀官官在,夺印印在,攻城城在。官逼民反,不问何官逼反,反问谁人主使?”他还质问道:“当今甲书为恶,苛索无度,官府包庇,狼狈为奸,官军奸淫掳掠,杀人放火,鱼肉乡里,残害百姓,这是何人所为,何人主使?”审讯官无言以对。后来,安化县乡民纷纷上省请求释放黄国旭,清政府担心公开处理会引起更多麻烦,于是在1855年11月将其秘密杀害于狱中,享年六十三岁。
后世纪念
黄国旭去世后,当地农民悲痛不已,将他的遗体运回故乡。许多人前来哀悼,场面非常感人。在检验遗体时,人们在他的内衣口袋中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死了,甲书就除去了,可以瞑目了。”为了纪念黄国旭,人们竖立了一座石碑,上面刻有对联:“苦死三生命;福荫九乡人”,横批为“心其天鉴”。这副对联表达了人们对黄国旭和其他两位烈士——刘盛世、赵升恒的敬仰之情。
农民起义
清咸丰四年(1854年),安化县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农民起而反抗。丰乐镇张联魁、赵升恒等率领农民抗粮,于二月初二日率众赴县城,沿途查抄了各“甲书”(承办农村钱粮征收)家,中途遭县勇阻击,农民抗粮队不敌,首领张联魁、王扬元被捕遇害。二月二十四日,赵升恒等再次聚众赴县城,在东华山校场与县勇激战,伤亡甚众。四月二十八日,该县归化乡黄国旭等反对甲书借征粮名义肆意勒索,率农民千余人,自大福平经仙溪直抵县城,沿途亦查抄了“甲书”家。至县城附近,遭县勇伏击后,被迫退回大福坪。此时,长沙府千总曹锟领兵500名前往镇压,黄国旭率众伏击于老山坑,官兵大败。入夜,农民军放火焚烧驻有曹军的周家大屋,除烧死不少官兵外,曹锟也被杀死。此后,黄国旭被诱至省城遭杀害,农民暴动归于失败。
参考资料
文明符号,古董的乡土[汇编].豆丁网.2024-11-16
珍贵老照片,再现安化历史沧桑.个人图书馆.2024-11-16
安化人物第7集.抖音短视频.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