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袈裟

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特有的法衣,其名称源自其颜色的特殊性,即避免使用红、黄、蓝、白、黑等五大正色,而采用不纯正的颜色。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袈裟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定的服饰形式,通常搭在出家人的左肩上。袈裟的形制由多块骨碎补属拼合而成,形状类似水田,因此也被称为割截衣或水田衣。

佛教规定袈裟的制式主要有三种:五条衣(安陀会)、七条衣(郁多罗僧)和九条衣(僧伽梨),其中九条衣又可细分为不同品级,从九条至二十五条不等。袈裟的颜色和材料也有严格的规定。其颜色需避开五正色和五间色,通常染成浊色,以示与俗世的区别。在中国,袈裟的颜色使用并不完全一致,有时也会出现鲜艳的颜色。至于材料,佛教经典中提到了多种可用于制作袈裟的布料,如驱磨、古贝、句奈耶等。穿着袈裟时,通常需要绕身三匝,并且可以根据气候的冷暖增减穿着的件数。

袈裟在佛教中不仅是一种服饰,更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和功德。它象征着断除贪、、痴等烦恼,净化身、口、意三业。现代的袈裟在尺寸和材质上都有所简化和变化,但其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变。除了上述三衣,还有缦衣,这是为那些尚未受戒的出家人以及在家居士所设计的法衣,其样式与袈裟有所不同,不采用田相的缝制方式。

含义

慈悲衣又称袈裟,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

制作方法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避免他人盗取。

种类

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安陀会(即五衣)、郁多罗僧(即七衣)、僧伽梨(即九衣)三种,合称为“三衣”。《慧上菩萨经》中记载:“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

颜色

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花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中记载:“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绿、磂黄等五方间色为不如法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红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

披着法

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着用法衣之五事,是亦出行之法。四分律卷十九、毗奈耶卷十等,谓僧众须整齐披三衣。五分律卷二十谓,依时宜,袈裟听许反翻披着。复有不披袈裟亦不得罪者,此有四事,如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一无塔寺,二无比丘僧,三有盗贼,四国君不乐道。

演变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衣等,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尤其在日本安陀会出现种种变形,衍生五条袈裟、小五条、三绪五条袈裟、种子袈裟(或轮袈裟)、叠五条(或折五条)、络子、威仪细、铃悬之别。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远山袈裟等种别。相传金襕衣系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中阿含经卷十三、贤愚经卷十二等记其事缘,然不见于诸律。

功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中记载:“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佛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参考资料

袈裟怎么读是什么意思.fo.sina.cn.2024-02-2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