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之麓,曾为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又多次修复扩建。
无为寺建于元代,清末重建。无为寺环境清幽,一排五棵樟树,传为孛儿只斤·忽必烈亲手所植,今仅存―株。五老观太极,指寺后石峰列峙,就像寺的屏障,寺左右山峰环抱,有如太极图形。
如今,西欧、东南亚、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区及省内外众多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习武。救疫泉、香杉树、玉碑、月衔桥、晒经坡、驻台、翠华楼、阁老岩等“无为八景”让众多香客游人流连忘返。
历史沿革
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之麓,曾为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又多次修复扩建。
无为寺位于在苍山兰峰之麓,曾为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又多次复修扩建。寺庙为东西向,由大门,过厅、大殿.南北厢房所组成,隐于松柏之中,环境优美。无为寺有八景: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曾在这里晒经书,所以有‘晒经坡’;孛儿只斤·忽必烈征大理白族自治州时,曾在附近驻兵,有‘驻跸台'(帝王出行时没途停留暂住称驻跸);明代,朱元璋的孙子汝南王朱有枥居大理期间,曾在无为寺听经学法,并写了篇《无为寺记》,刻在玉磬碑上,玉磬碑石口极高,叩之如敲玉磬,是镇寺之宝;寺后有一汪清泉,传说可以用来衔桥,翠华楼.阁老岩,寺前有800多年树龄的香杉树,于是,有人便把八景归纳为---幅对联:“坡曰晒经,风敲玉磬,趁日暖风和,跨过月桥登驻跸;泉名救疫,树立香杉,爱山青树古,闲邀阁老步华楼。”
位置
无为寺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阳乡村,距苍山兰峰25千米。
简介
无为寺建于元代,清末重建。无为寺环境清幽,一排五棵香樟木,传为孛儿只斤·忽必烈亲手所植,今仅存―株。五老观太极,指寺后石峰列峙,就像寺的屏障,寺左右山峰环抱,有如太极图形。
结构布局
无为寺地灵境清,视野开阔,除八景还有五老樟,即―排五棵石峰列峙,就像寺的屏障,寺左右山峰怀抱,有如太极图形。
名称书写
“无为寺”三字,原为临川区人书法家李瑞书写。现在所悬挂正匾是著名书法艺术大师马丽生书写的。
布局
寺庙为东西向,由大门、过厅、大殿、南北厢房组成,隐于松柏之中,环境清幽,视野开阔。
文化传说
无为寺有很多与传说有关的景致,如:孛儿只斤·忽必烈征大理白族自治州时,曾在附近驻兵,便有“驻跸台”;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曾在这里晒经书,所以有“晒经坡”;玉磬碑(今只存上截),传为汝南王所置;五老樟,即一排五棵香樟木,传为忽必烈亲手所植,今只存一株;救疫泉,是寺后山里流出的清泉,据传这泉水饮后可以免疫;五老观太极,指寺后石峰列峙,作为寺的屏障,寺左右山峰环抱,有如太极图形。
现状
如今,西欧、东南亚、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区及省内外众多善男信女都慕名前来习武。救疫泉、香杉树、玉磬碑、月衔桥、晒经坡、驻跸台、翠华楼、阁老岩等“无为八景”让众多香客游人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无为寺.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