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苞水竹叶(学名:水竹叶属 bracteata (C,B. Clarke) J. K. Morton ex Hong)是鸭草科、水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须状而极多,可育茎长而匍匐,顶端上升,节上生根,叶在主茎上的密集成莲座状,剑形,叶鞘全面被细长柔毛或仅沿口部一侧有刚毛。蝎尾状聚伞花序,少单个;总苞片叶状,但较小;苞片圆形,花梗极短,果期伸长,强烈弯曲;萼片草质,卵状椭圆形,浅舟状,花瓣蓝色。种子黄棕色,花果期5-11月。
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南部。中南半岛也有分布。生于山谷水边或溪边沙地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有栽培。
形态特征
匍匐草本,根须状而纤细,直径不及1毫米;茎及叶鞘一侧或全部被柔毛。植株有成丛的基生叶,线形或阔线形,长10—24厘米,宽1—1.5厘米;茎生叶线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2毫米,两面无毛或背被短柔毛;叶鞘短而开放、被毛。聚伞花序常1—2个,稀3至多个,密集于花序分枝顶端成头状或近头状,直径约1厘米;花梗较粗壮,长2.5—5厘米;总苞片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6—8毫米;花梗粗短;苞片大而宿存,膜质,圆形,长5—6毫米,作紧密的复瓦状排列;萼片长圆形,长约4毫米,花瓣小,天蓝色或紫色;发育雄蕊2枚,退化雄蕊2—4枚,花丝被毛或发育花丝被微毛;子房长圆形,无毛,长约2毫米,花柱与子房几等长。果长圆形,有黑三棱,每室有种子2颗;种子具皱纹。花期5月,果期8—11月。
蝎尾状聚伞花序通常2-3个,少单个;总苞片叶状,但较小;聚伞花序因花极为密集而呈头状,具2-3厘米长的总梗;苞片圆形,长5-7毫米,早落;花梗极短,果期伸长,长2-3毫米,强烈弯曲;萼片草质,卵状椭圆形,浅舟状,长约4毫米;花瓣蓝色。蒴果宽椭圆状三棱形,长4毫米。种子黄棕色,具有胚盖发出的辐射条纹,并有白色细网纹,无孔。花果期5-11月。
分布范围
产腊、勐仑、金平、绿春县等地;生于海拔530—850米的箐沟水边及密林下。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鳑鲏中部至北部,泰国也有。
主要价值
大苞水竹叶是中国壮族的药用植物,其根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大苞水竹具有逐水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此外还有通经之效,用于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变腹水等症。
繁殖方法
材料和基本培养条件:采集的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大苞水竹叶植株,选取其侧芽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先将大苞水竹叶侧芽表面洗净去污,用浓度为75%的乙醇灭菌30-45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1-3次,放入灭菌剂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2-5次,然后用无菌滤纸将侧芽表层的水分吸干,最后将侧芽置于基本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在光照时间12小时/天、温度(24±2)℃、平均光照度2000勒克斯下培养。
灭菌条件:采用0.1%氯化汞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外植体消毒成功率达到60%;如果采用次氯酸钠、84消毒液、过氧化氢消毒效果均不够理想,消毒不彻底,污染率高。使用0.1%氯化汞消毒8分种,成功率可达90%,低于8分种时污染率高,高于8分种时,污染率虽然降低,但是死亡率不断升高。
不定芽的诱导:将顶芽分化获得的不定芽进行快速繁殖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0.4毫克/升KT、1.5毫克/升6-BA和0.5毫克/升NAA,培养温度为23-26℃、光照度为1400-2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10-12小时/天的条件下培养15天,后平均分化出11个不定芽。
不定芽壮苗:将试管苗不定芽置于MS壮苗培养基中,得到健壮植株,其中MS壮苗培养基中含0.1毫克/升6-BA和0.6毫克/升IAA、20-30克/升蔗糖和3.8-4.8克/升琼脂,培养基的pH值为5.8,壮苗效果比较,壮苗株高可达5.37厘米。
植株生根培养:将得到的健壮植株置于生根培养基中,在培养温度23-26℃、光照度1400-2000勒克斯、
光照时间10-12小时/天的条件下培养40天,得到带根的完整植株,培养基中添加25-30克/升蔗糖和3.8-4.8克/升琼脂,培养基的pH值为5.8。培养基为2.0毫克/升IBA和1.0毫克/升IAA的生根效果比较好,生根率达93.1%,平均根长达到4.49厘米。
移栽:经生根培养后的大苞水竹叶,挑选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的试管苗移入常温室内放置,拧松盖子,2天后掀开盖子让大苞水竹叶幼苗与空气完全接触,其间需向瓶内的植株洒水以保持瓶内的水分充足。3天后从瓶内取出幼苗,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于消过毒的泥炭+黄沙(体积比3:1)成活率为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