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结核病学家,于1891年5月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早期从事防痨工作的学者之一。
1913年,王良从河内医学院毕业回国后,惊悉其一兄一妹皆先后死于肺结核病。他悲痛之余,深感结核病对人民健康危害之大。当时尚无治疗肺结核病的特效药,人们之恐痨,不亚于今日之恐癌,因此他立志献身于防痨事业。在从事临床工作中,他亲眼见到不少青壮年死于肺结核,深感痛心,更坚定了献身祖国防痨事业的决心。 1931年,他就留学法国,师从卡介苗发明者卡尔梅特及介兰学习研究卡介苗的培养和接种技术。1933年带菌种回国,开始在重庆自设的实验室培养制造卡介苗,率先在重庆给婴幼儿接种。当王良拟进一步推广卡介苗接种时,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了。署派员立即下令停止制造和接种卡介苗, 1949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邀王良参加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1956年,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
王良是把卡介苗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为中国防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历
1891年5月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13年毕业于安南(今越南)河内医学院,同年返回成都市任平安桥医院医师。
1915年任重庆仁爱堂医院医师。
1931―1933年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学习。
1933年从法国带回卡介苗菌种及仪器设备,在重庆自设的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制造卡介苗,继而在国内开始对婴幼儿进行接种。
1951年组建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任所长。
1956年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
1956―1985年王良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8月31日病故于成都市,终年94岁。
生平概况
王良于1891年5月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他9岁丧父,家道中落,其母乃携王良及其患病之一兄一妹借住其舅父家,靠变卖家产度日。王良原读私塾,16岁自学笔算。当时传说学法语易谋生,他便向人学了一年法语。同年他与人结伴步行去昆明市做工。1908年,经昆明法国教会介绍考取安南(今越南)河内医学院(法国人办),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就读。1913年,王良从河内医学院毕业回国后,惊悉其一兄一妹皆先后死于结核病。他悲痛之余,深感结核病对人民健康危害之大。当时尚无治疗肺结核病的特效药,人们之恐痨,不亚于今日之恐癌,因此他立志献身于防痨事业。其后,他就业于成都平安桥医院和重庆法国仁爱堂医院,并在重庆金汤街自设实验室开展对结核病的研究和防治。在从事临床工作中,他亲眼见到不少青壮年死于肺结核,深感痛心,更坚定了献身祖国防痨事业的决心。
1925年,他得知法国科学家发明的卡介苗能有效地预防结核病,遂计划到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学习制造卡介苗。不料在他筹资出国之际,德国吕伯克城发生了卡介苗接种事故,240名口服卡介苗的儿童中有72人丧生。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使卡介苗的发明人之一卡尔梅特,因惊恐成疾,同时,也使王良大失所望。后经德国政府组织一专家小组调查,查明事件系在制造菌苗过程中,技术人员将卡介苗与一种名为Keil的毒株放置在同一温箱中培养,使卡介苗受到污染所致。从而消除了许多人对卡介苗的怀疑,也坚定了王良赴法学习、研究卡介苗之决心。
1931年,王良由重庆市出发赴沪,乘法国邮轮去巴黎,行抵印度洋时,邮轮不慎失火,幸获救得免葬身鱼腹。王良抵巴黎后,即进入巴斯德研究所卡介苗室学习。当时卡尔梅特因吕伯克城事件抱病在身,卡介苗的生产、研究及培养学习人员事务,概由卡介苗的发明人之一介兰负责,王良亲受其传授、指导。王良首先用巴黎菌种自己培养制造的卡介苗免疫了豚鼠,经长时间观察,动物安全无恙,证明卡介苗是安全可靠的。他在巴黎学习期间共完成四篇论文,前三篇是关于卡介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的,研究如何促进卡介菌生长发育的。后一篇是关于霍乱菌的培养及如何制造霍乱菌苗的。
1933年夏,王良购置了一些实验设备带回国,以充实国内自设的实验室。
1933―1936年期间王良在重庆任仁爱堂医院医师,业余时间,在自设的微生物实验室用带回国的卡介菌种培养制造了卡介苗并在国内首次接种婴幼儿。1933年10月―1935年8月,他共接种婴幼儿248人。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个数字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要有一定勇气的。他在接种前为小儿均一一作健康检查和家访,并组织家人代替他作家访。后来王良回忆说:“我当时是初次用自己制造的卡介苗接种小儿,需特别小心谨慎,我只对相识的医生们的子女或信任我的病家子女免费接种,但接种与否纯属自愿。同一家庭的幼儿中有自愿接种者,也有拒绝接种者,无形中就有了对照和可比性。凡接种了卡介苗者概未发生不良反应,体质均很健康,对一般流行病,似乎还有一定抵抗力,比未接种卡介苗者的抵抗力均见加强,即使偶有患流行病者,其恢复健康也较快。”(卡尔梅特当年也观察到这种卡介苗接种后的非特异性免疫现象。)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王良个人并组织家人对接种过卡介苗的小儿进行过多次家访,其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为医务工作者之典范。
正当王良拟进一步推广卡介苗接种时,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了。1939年国民政府卫生署从武汉市迁来重庆市。该署派员到王良的实验室查看后,立即下令停止制造和接种卡介苗,这一强制行为深使王良痛心。他曾回忆说:“我用尽了所有力量和心血,原以为可以为防痨事业尽一份微力,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料20年的心愿竟成泡影。”尽管如此,他仍按卡尔梅特和介兰所授之法继续保存了所带回国的卡介苗菌种。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重庆,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成立了。钱信忠部长亲自到王良实验室参观,备加慰勉,并邀王良参加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会议期间,王良受命筹建重庆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任所长。从此他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他亲自参加卡介苗培养制造工作,重庆市夏季炎热,此项工作也从未间断。
1956年,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同时,还成立了王良研究室,从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卡介苗及免疫机制的研究工作之中。
1、提高卡介苗质量的试验研究
卡介苗质量的根本问题是活力问题,亦即每批菌苗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影响活菌数量的原因有菌种、培养基、生产技术、活菌计数方法等。王良曾把生产用培养基进行了化学分析。当他将国外7个卡介苗株的培养物,在不同培养时间测定其pH值和各种元素含量时,发现酸钠(味精)和丙三醇都有剩余。而其中所含钠离子过剩可以使培养基变碱,不利于培养物的增殖。甘油是卡介苗必不可少的碳源,但如过剩,则抑制菌苗生长。因此他试验改变苏通氏培养基中麸酸钠的含量由8%改为6%,甘油含量由6%改为5%,使之更适合卡介苗的发育条件。同时,他用优选法测定冻干卡介苗的保护液中蔗糖的含量,经三次测定,结果认为蔗糖含量为10%有抑制卡介苗生长的作用,而8%则无此影响。
计数方法无疑也是影响活菌数的原因之一。王良认为耗氧量测定法较为迅速及时,但往往不易与菌落计数法相吻合。为了使两者结果接近,王良设计了一些试验方法和统计学处理方法,使操作者称便。
在卡介苗延长效期方面,王良经对生产的10批卡介苗进行了观察,提出了实验数据,证实冰箱保存6周的菌苗,仍有26%的活菌。例如,一批液体卡介苗每毫克中有1600万个活菌,6周后,每毫克中仍有400万个,这个数量的活菌数,足以引起免疫力。
2、选择卡介苗菌种的研究
由于对菌种长期的传代方法不同,各国使用的菌种的性质,均多少有些差别,中国也不例外。因此,选种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50年代初,在卫生部指示下,王良在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会同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历时两年的卡介苗选种工作。研究结论认为:(1)不同来源的6株卡介菌苗在菌膜生长形态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上海丹麦株及法国株生长既快而多,北京丹麦株次之,依次为巴西、苏联及匈牙利菌种。(2)6株卡介苗用3批豚鼠测定变态反应效能,以上海丹麦株、北京丹麦株及法国株较强,而以匈牙利株最弱。(3)用小白鼠及豚鼠测定8株结核分枝杆菌毒株毒力,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选定了H37Rv56209为适用的菌株。(4)用小白鼠进行6株卡介苗免疫力试验,根据7批毒菌攻击后幸存期及结核病病变与对照相比,结果上海丹麦株免疫力最高,其余依次为北京丹麦株、巴西株、法国株、苏联株,而匈牙利株免疫力最低。实验还证明,小白鼠用于结核菌研究在经济观点及饲养管理方面有很大的优点。(5)根据6株卡介苗免疫二批豚鼠的结果,毒菌攻击后幸存期与对照相比,亦以上海丹麦株免疫力最高,匈牙利株最低,其它菌株介于二者之间,总的看来,上海丹麦株优点较多,但尚有待人体试验进一步证实。3、卡介苗所含酶的探讨
王良对免疫动物的酶,特别是肝脏脂酶的活力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卡介苗免疫后,小鼠肝脏脂酶活力加强,它虽非抵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唯一原因,但也是重要因素。机体缺乏脂酶的分解、综合作用,细胞则缺乏清除细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结核菌感染后,动物分解脂酶的能力大大降低。能否从测验酶的种类及其活力来分别不同菌株,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许它对酶的探讨,对结核病免疫学及诊断学有一定意义,亦未可知。4、卡介苗免疫机制的探讨
王良对免疫动物血象作了多次观察。他注意到动物一般于免疫后第3天,白细胞总数即明显上升,第5天达最高峰,第12天恢复正常。白细胞分类中以淋巴细胞增加最多。此外,王良还多次注意到动物免疫后,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明显提高。
现代结核免疫学认为,结核病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体液抗体不起主要作用,并认为变态反应及细胞免疫同时存在,但是这个观点还远未能统一,直至最近还有报告B细胞同样能释放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王良研究课题中,从未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截然分开。例如他多次注意到免疫动物血液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加,并当动物变态反应消失时,保护力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存在。
事实上,卡介苗不仅能刺激细胞免疫,也能激发体液抗体,这从王良首次接种婴幼儿所见到的非特异性免疫已可证实。他在对卡介苗接种后对伤寒菌、链球菌、葡萄状球菌的抵抗力的研究中观察到,卡介苗接种后对上述各菌的抵抗力明显提高,小鼠免疫后14天,用4―10倍半数致死量的伤寒菌攻击,结果对照组有90.4%的小鼠死亡,而免疫组仅有27.2%的小鼠死亡。他又观察到用卡介苗免疫之家兔血液中,链球菌消失很快,而对照组的家兔血液中链球菌则明显增加。
王良从青年起,即立志于防痨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以高度热情从事卡介苗制造研究工作。他对研究工作的态度非常严谨,多数是亲自操作,对助手试验结果往往要亲自核对并详细记录。他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注意培养接班人,年近90高龄时,还亲自编写讲义为青年们讲课。
1981年,四川广播电视台根据一篇科普文章《防痨武器卡介苗》编导了一部以王良生平为背景的电视片。
1983年,为纪念王良从事卡介苗工作50年及其92岁诞辰,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及中国防痨协会成都分会,联合邀请中华医学会、中国防痨协会及全国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王良的好友、学生汇聚一堂,举行了一次学术论文报告会。会上放映了四川电视台摄制的以王良生平为背景的电视片,并由中国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会议实况。
1985年8月31日,王良病逝于成都市,终年94岁。
主要论著
1王良.结核菌现时的分离法及培养.医药评论,1933,5(5):20―24.
2王良.卡介苗之培养及制造.医药评论,1934,6(3):13―16.
3王良.一种配制便利的淋菌培养基.医药评论,1935,7(2):33―35.
4王良.鉴别霍乱菌之几点.医药评论,1935,7(7):5―6.
5王良.重庆市BCG(卡介苗)自行接种婴儿之概况,中华医学杂志,1935,31(11):1209―1212.
6王良,王觉民.精制结核菌素试验工作报告.1958.
7王良,邹邦柱,朱滋英等.不同来源六株卡介苗株生物学性状及免疫性比较研究初步报告.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学术论文集,1958:46―58.
8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卡介苗组.卡介苗与耐异烟卡介苗免疫力及治疗结核病效果的研究.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资料.1960.
9卫生部成都制品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卡介苗免疫机制的研究.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资料,1960.
10王良,马明清.接种卡介苗后身体对其它疾病的抵抗力有无变动的实验.1963年全国卡介苗经验交流会资料.
11王良,马明清.几个菌株培养在不同培养基中pH变化的比较试验.1963年全国卡介苗经验交流会资料.
12王良,马明清.沉降法测定卡介苗的细匀程度.1963年全国卡介苗经验交流会资料.
13王良,马明清.卡介苗免疫和结核菌感染后动物肝脏几种酶活力变化的比较研究.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资料,1964.
14王良,王方,马明清.巴西与丹麦卡介苗菌株接种动物的免疫力比较实验.生物制品通讯,1964,5(2):139143.
15王良,马明清,程鑫傅.分离卡介苗纯菌种试验.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资料,1965.
16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卡介苗室.卡介苗延长效期的试验.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资料,1973.
17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两年来测定卡介苗活菌数的概况.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科研资料,1973.
18王良,马明清.现生产菌种(北京市6442株)与丹麦1331株、日本172株的比较.1982年全国卡介苗经验交流会资料.
相关词条
刘永纯、郭成周、丁甘仁、李九皋、杜自明、赵承嘏、赵燏黄、朱恒璧、薛愚、刘绍光、吴中泰、丁元彦
参考资料
刘永纯,郭成周.卡介苗在中国之进展.中华医学杂志,1948,34(8):314―353.
李九皋.王良同志从事卡介苗工作50年.中国防痨通讯,1983,(3):2―5.
http://www.cd5461.cn/qingnian/mrt/detail.asp?id=11137
http://www.fecm.cn/liuxueyanjiu/mrsl-5HTML
参考资料
【历史】中国卡介苗鼻祖王良.大众日报社.2024-03-21
王良(专家信息).中国公众科技网.2024-03-21
公卫·科普 | 百岁卡介苗——从预防结核到抗击新冠.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