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纳塔乡

纳塔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纳塔乡属于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境内高山沼泽地带边缘有一座被沼泽包围的山,叫“哈昂那喀”,藏语的意思为“鹿哭山”。据说,每当鹿群遭到天敌(老熊,豺狼,雪豹,或偷猎者)的袭击而丧失了伙伴时,它们就会穿过沼泽跑到哈昂那喀山里躲起来,每当深夜,住在附近昌根村的藏民们可以听见许多鹿子的叫声,那声音就像是在哭一样,听起来十分凄惨。鹿子以喊叫的方式呼唤死去的同伴,这座山是它们的最后堡垒,也是它们的祭祀场地,每当哈昂那喀传来鹿子的哭声,鹿群就会在这周围的地方消失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它们会迁徙到什么地方。

历史沿革

清朝末期,纳塔乡境域属昌台村。

1959年,设纳塔乡。

1967年,更名红星乡

1975年,乡改公社。

1979年,更名纳塔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纳塔乡地处白玉县境东南部,东与新龙县接界,南与理塘县毗邻,西与麻绒乡相连,北与阿察镇交界,总面积1419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纳塔乡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水量564毫米。

水文

纳塔乡境内河流有昌曲河、欧曲河等小水溪,另有大小湖泊百余个。

自然灾害

纳塔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大雪、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2008年中国雪灾每年都有发生,最严重的是2010年雪灾,造成牲畜死亡600余头(只、匹)。

自然资源

纳塔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铜铅矿两处;其他自然资源主要为冬虫夏草、羌活等药材资源。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纳塔乡下辖6个行政村:纳塔村、纳邛村、金都村、措拉村、卡塔村、昌根村。

截至2020年6月,纳塔乡下辖6个行政村:纳塔村、卡塔村、纳邛村、金都村、昌根村、措拉村;乡人民政府驻纳塔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纳塔乡辖区总人口3916人,人口均为藏族

截至2017年,纳塔乡常住人口3985人。

截至2019年末,纳塔乡有户籍人口4276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纳塔乡常住人口数为3967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末,纳塔乡有商业网点6个。

2019年,纳塔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农业

2011年,纳塔乡农业畜牧业以饲养牛、马、羊为主,各类牲畜年末存栏46229头(只、匹),其中牛23525头,马9688匹,羊13947只;生产肉类583吨,牛奶1159吨,毛绒12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纳塔乡有中心小学1所,在校生359人,教职工1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纳塔乡有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0人。

社会保障

2011年,纳塔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81人;供养农村五保28人,支出25.3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270人,参保率32%。

交通

2011年,纳塔乡有甘(孜)白(玉)公路过境,境内长20千米,通村公路总长140余千米。

命名由来

纳塔乡,“纳塔”为藏语,意为“沼泽之地”。

主要景区

纳塔乡境内有察青松多国家级白唇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白玉县的东南部,始建于1995年,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0°33ˊ—31°06ˊ,东经99°11ˊ—99°42ˊ;东面以纳塔乡和白玉县与新龙县的县界为界,西面以麻曲河以西的分水岭为界,南面以白玉县与巴塘县理塘县的县界为界,北面以麻绒乡的集体林与国有林分界线和入当沟与哈皮柯的分水岭为界。南北长约56.6千米,东西宽约50.6千米,总面积14.39万公顷。最高海拔5725米,最低海拔3600米。2003年4月,四川省白玉县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白唇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维管植物共有67科185属354种,核心区面积85121.1公顷,缓冲区面积28666.3公顷,实验区面积29895.2公顷。察青松多国家级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原始状态完整,自然条件适宜于以白唇鹿为主的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存,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白唇鹿集中分布区。保护区内有各种珍禽异兽。成为生态、科考、探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资料

白玉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_人口民族_.白玉县人民政府.2021-08-16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