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灯影戏,又称皮影戏,是一种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这种剧种有着独特的音乐声腔系统,以其深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青海灯影戏的雕刻制作精细,是其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因素。
历史沿革
青海灯影戏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影戏”,并在明清时期广泛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青海省省的灯影戏是由陕西省传入的,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已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灯影戏曾是青海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节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影戏又名“灯影戏”、“皮影子”,是我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被演员操作得得心应手,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便显现出色彩明艳、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楼宇等各种动态人物和静态事物,人物动作娴熟、花鸟形象逼真,素有“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的美称。
形象特征
青海灯影戏的人物形象和道具均采用加工过的黄牛皮革制成,其面部表情和服饰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颜色鲜艳且对比强烈。这些皮影人物和道具通过演员的操作,在屏幕上投射出影像,供观众欣赏。
道具设备
灯影戏的道具主要包括“皮娃娃”“亮子”和“灯盏”。其中,“皮娃娃”即皮影戏的角色,通常由牛皮雕刻并彩绘而成。“亮子”类似于电影银幕,用于展示皮影的影像。“灯盏”则提供了照明光源。
表演形式
青海灯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员们通过歌唱、演奏、朗诵等方式传达剧目的内容。皮影戏班通常由农民兼艺术家组成,他们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节则进行演出。演唱者被称为“把式”,能够掌握多种表演技巧。乐队成员则负责演奏各种乐器。
伴奏乐器
灯影戏的伴奏乐器种类丰富,包括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多种类型,如四胡、三弦琴、曲笛、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干鼓、大钩锣、铰子、梆子、盏儿等。乐队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建。
戏剧分类
青海灯影戏的剧目分为“大传戏”和“单本戏”两类。前者取材于历史长篇小说,后者则源自民间口头文学。由于缺乏文字剧本,灯影戏的表演往往依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或艺人们的即兴创作。尽管如此,每个剧目的核心内容相对稳定。
代表作品
青海灯影戏的经典剧目包括《铡美案》《状元媒》《黄鹤楼》《斩秦英》《满园春》《百子图》《北国盗甲》等。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题材剧目,如《小二黑结婚》《文成公主》等。
文化传承
青海灯影戏与当地的民俗节日紧密相连,如花儿会、社火、秧歌、赛马等活动都会安排灯影戏的表演。1949年后,随着社会的变化,灯影戏也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
参考资料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7
青海灯影戏.青海文化艺术网.2024-10-27
青海河湟皮影戏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