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如,15岁辍学从商。
人物生平
杜有“实业救国”的思想,认为纱业为国家、地方经济之大利,在崇明区兴办纱厂,可以就地利用原料和劳动力,是发展地方经济之良策。他详细考察了本县棉花产销实情,与上海市营造商姚锡舟合作,集资64万银元,于1919年创建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南堡镇购地百亩,置纱绽10800枚,400匹蒸气引擎1台及配套设备,建大通纱厂,杜任协理。1922年,杜与施丹甫等人筹资近20万元创办永裕轮船公司,置大运轮。1924年与施丹甫筹建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为促进纱厂资金周转,杜在堡镇合资创办本县第一个新型的金融机构——大同商业银行,并于桥镇开设分行。1932年,杜与姚意见不合,退出大通纱厂,与地方名绅王清穆合作集资50万银元创建富安纱厂,建厂房6880平方米,置纱锭10800枚及600匹柴油发动机1台。4年后,富安纱厂纱锭增至15104枚,资本总额达80万元,汉口、西安市、温州市等地均有该厂办事处。
个人事迹
杜一生创业甚多,还先后在沪、崇创办大中棉织厂、沙市纱厂、黎明印织厂、大东薄荷厂等。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积极支持施丹甫等筹资创办私立民本中学及第三医院;与王清穆、施丹甫、龚允文等筹款创立堡市保会,还集资装电话,捐银修筑南北堡镇公路桥梁。
?
人物评价
杜少如创办了崇明最早最大的企业——大通纱厂、富安纱厂;创办了崇明最早的银行——大同商业银行,以及永裕轮船公司,开辟了实业救国的先河。他热心公益事业,发起兴办医院、学校,建造码头、江堤,修筑公路、桥梁,安装电灯、电话,造福地方。他保持民族气节,拒绝同日寇合作,是个爱国爱乡的实业家。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崇明区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崇明区委员会.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