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鹃(粉黛:Geococcyx californianus),别名大走鹃,是一种中型陆栖杜鹃,属于鹃形目、杜鹃科、走鹃属。
走鹃体重227-341克,成年体长50-62厘米,站立高度25-30厘米,翼展43-61厘米。该物种头部、颈部、背部及翼羽呈深棕黑色,并密布白色条纹,眼瞳呈明黄色,腿部和喙部为蓝色。整体身躯呈流线型,长尾𫛭常保持上翘姿态,脚呈对趾型。雌雄个体外形相似,未成年个体眼后无鲜艳条纹,羽色偏青铜色。分布于美国、墨西哥,栖息于干旱沙漠区及兼具稀疏灌丛与开阔草场的混合地带。走鹃属非迁徙鸟类,配对全年守护领地,相对独居,偏好单独或成对活动,奔跑速度可达42公里/小时,为杂食性且食谱多样,捕食大型昆虫、蝎子、狼蛛科、唇足纲、蜥蜴、蛇类及鼠类。配偶关系确立后,其繁殖季从春季持续至仲夏,每窝产卵2-8枚。
走鹃有助于消除有害动物(如鼠类及多种昆虫),其奇特行为常引人入迷,该物种对人类无已知负面影响。
2022年,走鹃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极广,种群趋势呈上升态势,种群基数极大,因此未触及易危(VU)的阈值标准。
演化
走鹃所属鸟类谱系起源可追溯至1.5亿年前的始祖鸟属物种(Archaeopteryx),始祖鸟属物种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似鸟"特征的鸟类,并于白垩纪晚期演化出现代鸟类。似鸟恐龙、原始鸟类与现代鸟类早期代表曾并存一时,现代走鹃的化石证据可追溯至3.35万年前,在加州拉布雷亚沥青坑亦有更多遗骸发现。
命名与分类
命名
英文名“Road Runner”(走鹃)源于其惯于追逐邮车,捕食被车轮惊扰的小型动物。
分类
走鹃隶属于鹃形目、杜鹃科、走鹃属。截至2025年6月,ITIS显示走鹃属(Geococcyx)含2个物种,分别为:走鹃(G. californianus),分布于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与中南部;小走鹃(G. velox),原产于墨西哥及中美洲,体型较走鹃略小,喙部较细且斑纹较少。
特征
走鹃为走鹃属中型鸟类,体重227-341克,成年体长50-62厘米,站立高度25-30厘米,翼展43-61厘米。
该物种头部、颈部、背部及翼羽呈深棕黑色,并密布白色条纹;胸部主要为白色。眼瞳呈明黄色,眼后具裸露的蓝红色皮肤条纹。其显著特征为可自主竖立或垂下的黑色羽冠,整体身躯呈流线型,长尾𫛭常保持上翘姿态。腿部和喙部为蓝色,脚呈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雌雄个体外形相似,未成年个体眼后无鲜艳条纹,羽色偏青铜色。
分布范围
走鹃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地区,但其完整分布范围亦涵盖其他区域,该物种见于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及阿肯色州等地,其分布范围向南延伸至墨西哥南部——在此区域,其近缘种小走鹃成为主要物种。
栖息环境
走鹃全年栖息于海拔约900米以下的海岸山脉、山麓及山谷干旱灌木地带,不包括中央谷地的耕作区和聚居区;分布范围自门多西诺东部、特哈马县及沙斯塔县向南延伸,在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抵达海岸线;在沙漠及荒漠山脉中栖居海拔上限约1500米,南起本顿、莫诺县及因约县深泉谷。在所有沙漠生境中较为常见,但在其他多种生境中不常见,包括沿海灌木丛、腺牧豆树红腿鹬混合灌丛、山谷山麓硬木林及山地硬木-针叶林生境。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极其稀少且局部化,在南部沿海地区不常见,在沙漠中较常见,尤其南部区域。
走鹃在繁殖期需依赖沿海灌丛或查帕拉尔群落栖息地(查帕拉尔灌木林),此类植被具有密集的耐旱灌木,适应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
习性
活动规律
走鹃属非迁徙鸟类,配对全年守护领地,相对独居,偏好单独或成对活动,然而若观察到罕见的走鹃群集,可称之为“芝加哥马拉松赛”。它们奔跑速度可达42公里/小时,实际上,它们偏好行走或奔跑,仅在绝对必要时飞行;即使飞行,空中停留时间亦不超过数秒。它更喜欢在开阔空间奔跑,如公路、压实的小径和干涸的河床,而不是茂密的植被。走鹃轻盈的流线型躯体可减少疾奔时的空气阻力,从而维持高速运动能力,该物种与其他杜鹃科鸟类均具对趾足结构以辅助高速奔跑,其足部在地面形成X形印记,且这些印记呈现双向移动的视觉效果,修长尾羽用于转向、制动及保持平衡。其好奇心尤为显著,常主动接近人类。
走鹃特有"日光浴"行为,晨间或低温天气时,会调整肩胛羽毛位置,使背部裸皮区的黑色皮肤充分吸收阳光温暖躯体。为应对中国西南地区酷热,该物种采取多重适应机制,正午高温时段活动量降低50%;夜间进入低体温状态保存能量;缺水时高效节水;鼻腔腺体分泌盐分。
走鹃的飞行能力偏弱,呈现振翅扑飞至高处栖息点的特征;可从高位栖木进行开翼滑翔。它通常在潜在栖息点之间仅进行4至5米的短距离移动。
交流与感知
走鹃拥有多样的叫声,其叫声是由六个缓慢、低沉的咕咕声组成,音调逐渐下降,可在约200米外听见;在交配季节,雄性也会用旋转声吸引雌性;警报叫声是一种咔咔声,通过快速而有力地合拢上下喙产生;幼鸟发出嗡嗡的乞食叫声。
摄食行为
走鹃为杂食性且食谱多样,这是其在西南部典型严苛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它们捕食大型昆虫、蝎子、狼蛛科、唇足纲、蜥蜴、蛇类及鼠类,偶有捕食响尾蛇的记录(虽属罕见)。走鹃可作为松鼠鸡、成年麻雀、蜂鸟科(如安娜蜂鸟)和金颊森莺科的潜在天敌,亦有取食网捕鸟类的报道,是少数能捕食沙漠蛛蜂黄蜂的动物之一。在分布区内,它们会食用仙人掌的果实。
捕猎时,走鹃快速行走并扫视猎物,继而猛冲擒获;亦会跃至空中捕捉飞虫。针对啮齿类等小型猎物,其通过将猎物身躯及头部反复撞击岩石致死后整只吞食,消化过程中常见部分残骸悬垂于喙外。走鹃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大部分水分,但当有水可用时,会充分利用。
天敌与防御
鹰、家猫、加拿大臭鼬、郊狼和浣熊会捕食走鹃,郊狼也吃它们的蛋。该物种主要依赖其敏捷性来逃避捕食者,尽管其以高速奔跑著称,但遭遇天敌时多选择飞行逃离,其完全无法匹敌郊狼,后者速度可超64公里/小时,它还使用灌木丛来隐藏,并将巢筑在高处以威慑对蛋的捕食。
生长繁殖
交配
求偶仪式包含雄性对雌性的地面追逐,过程中伴随时歇。食物在交配仪式中至关重要,雄性常以喙悬垂四脚蛇或蛇等猎物引诱雌性,若雌性接受食物,双方即进行交配;另一求偶展示中,雄性于雌鸟面前摆动尾羽,同时躬身发出嗡鸣声,随即跃至雌鸟背部,该物种的配偶可能维持终生伴侣关系。
筑巢
单雨季地区仅春季筑巢;双雨季区域因食物资源丰富,会在8-9月二次筑巢,双亲共同筑巢,雄性负责收集材料,雌性主导巢体建造。巢址多位于灌木、仙人掌科或低矮乔木上,距地面几十厘米至几米高,巢材含树枝、草茎、羽毛,偶用蛇蜕或牛粪。
鸟巢可暴露在阳光直射之下,通常会形成一些阴影。筑巢期与食物最丰富时期相吻合,窝卵数似乎与产卵期间的食物供应有关。
产卵
降水保障亲鸟与幼鸟的资源供给,配偶关系确立后,其繁殖季从春季持续至仲夏。每窝产卵2-8枚,卵色呈白或淡黄,从产下最初的几枚卵后开始,双亲轮流孵化孵化19-20天,故幼鸟破壳时间异步。
生长
幼鸟在4-5天大时,黑色皮肤的幼鸟已长得足够大,因此父母可以在清晨时段(06:30-08:00)将其单独留下,而不会导致其体温严重下降。幼鸟然后开始晒太阳,并提高其体温(08:00-09:30)。
蜥蜴是亲鸟提供给幼鸟的主要食物,这些蜥蜴有一个单一的活动模式,大约从07:00开始,到13:00结束。亲鸟在蜥蜴短暂的活动期间必须从孵化或幼鸟的阴影中解放出来,以捕猎蜥蜴,因为成长的幼鸟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一窝幼鸟的食物需求在最小幼鸟约7-8天大时开始达到顶峰。喉部颤动和躲在阴影中有利于幼鸟散热,其喉部颤动和皮肤蒸发中损失的水分,可通过盐分泌鼻腺排泄盐分和亲鸟每次喂食时可能反刍一种透明液体给幼鸟来补偿,这些生理和行为相互关系使得捕食者-猎物活动完全同步。幼鸟在下午早些时候由亲鸟遮阴,如果在幼鸟期间食物供应减少,最年幼的幼鸟会被亲鸟吃掉。
幼鸟属晚成雏,发育极快,2-3周即可离巢奔跑,随后仍随亲鸟觅食数日,性成熟期为2-3岁。双亲轮流孵卵并哺育幼鸟,幼鸟虽在18-21日内离巢,亲鸟仍持续喂食30-40天,走鹃偶行巢寄生,曾观测到其卵出现于渡鸦与小嘲鸫巢中。走鹃平均寿命3.5年,部分个体可存活至7-8年,限制其生存的因素包括鹰、家猫、加拿大臭鼬、郊狼或浣熊的捕食;此外因属非迁徙物种,可能在严冬年份死于严寒。
保护
2022年,走鹃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极广,因此未触及易危(VU)的分布阈值标准(即:分布区<20000平方公里,且伴随分布范围缩小或波动、栖息地面积或质量下降、种群数量衰减、分布点稀少或严重破碎化);种群趋势呈上升态势,故未达到易危的种群趋势阈值(十年或三代内衰退>30%);种群基数极大,因此未触及易危的种群数量阈值(成熟个体<10000且十年或三代内持续衰退>10%,或具特定种群结构)。
该物种成熟个体数量约为140万(Partners in Flight 2022年数据)。1970年至2017年间,该物种数量以年均0.9%的速率持续增长。这相当于在三个世代周期(10.3年)内实现了10%的种群增长。短期趋势表明,过去十年北美种群数量增长5%,但该数值无统计学显著性(Pardieck et al. 2018年研究)。
用途
走鹃有助于消除有害动物(如鼠类及多种昆虫),其奇特行为常引人入迷,该物种对人类无已知负面影响。
文化
在墨西哥,传说走鹃会送子,即如白鹳传说那般;其他盎格鲁边境居民则认为走鹃会为迷途者指引小径;包括霍皮族在内的一些普韦布洛原住民群体相信它们能驱避邪灵。
参考资料Greater Roadrunner.iucnredlist.2025-06-29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Lesson, 1829).gbif.2025-06-29
Geococcyx californianus.animaldiversity.2025-06-29
Roadrunner.a-z-animals.2025-06-29
Калифорнийская земляная кукушка.picturebirdai.2025-06-29
Geococcyx Wagler, 1831.itis.2025-06-29
Greater Roadrunner.digital-desert.2025-07-04
Greater Roadrunner: Cool and Quirky Facts.charismaticplanet.2025-07-04
OBSERVATIONS ON THE BREEDING ADAPTATIONS OF THE ROADRUNNER.sora.unm.edu.2025-07-07
Greater Roadrunner (Geococcyx californianus).birds.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