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雕鱼(台罗: Pì-tiau hî)是一种因畸形导致鱼背隆起或体侧弯曲的鱼类。通过X光检视,其骨骼型态的脊椎形状可能呈现波浪状、单弯、双弯,甚至3弯,弯曲程度视个体畸形的严重情况而异。因外形类似布袋戏中的角色“秘雕”,故得名“秘雕鱼”。
介绍
秘雕鱼因其畸形的外观,类似于黄俊雄布袋戏里的角色“秘雕”,而被人们称呼为“秘雕鱼”。1993年7月31日,台湾金山乡民范正堂在台电核能二厂排水口发现大量畸形的细鳞鯻,这些鱼的脊柱成规则性的上下左右双S型弯曲,有些还眼睛外凸,为世所罕见。台湾环保团体随后注意到此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关注。台湾电力公司特别委托专家进行调查,并最初将畸形鱼的原因解释为水温所引起。然而,即便在调整出水口及水温之后,畸形鱼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邵广昭(中央研究院动物所所长)指出,核二厂改善工程并非为了解决1993年发现的秘雕鱼事件而进行,而是早在1987年,台电为了符合环保署制订的“放流水标准”之一,即“在出水口外500米处水温不得超过背景水温加4℃”的规定,已经策划并定案。这项工程延宕至1993年才开始施工,并于1994年完成。虽然启用后确实使温排水在排水口外海扩散效果较佳,但在“出水口内”及“堤岸旁”近域内的水温并未降低,因为海水还没来得及流到外面去扩散和稀释。嗜高温的鱼苗被温水诱引而来,同时在岸边又有淡水外流的诱因下,鱼苗聚集生活在出水口内或堤岸边,从而造成畸形。因此,核二厂的排水口改善工程与秘雕鱼的产生实际上并无直接关联,也很难防止秘雕鱼不再产生。
除了细鳞鯻外,之后还发现了豆仔鱼、乌鱼子和遮目鱼等鱼类的畸形。2011年2月,石门水库有民众发现大批长满畸形肿瘤的奇特鱼类,经鱼病专家解剖后发现,部分不足10公分的鱼体内竟然有100多只寄生性吸虫。这些寄生虫被确认为俗称“黄吸虫”的扁弯口吸虫(Clinostomum complanatum Yamashita, 1938)的囊状幼虫(metacercariae)。
发现
秘雕鱼最初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93年7月31日,当时旧金山乡民范正堂在台电核能二厂排水口发现了大量变型的细鳞鯻。这些鱼的脊柱成规则性的上下左右双S型弯曲,有些还眼睛外凸,是举世罕见的现象。秘雕鱼的分布仅限于核二厂出水口一带,这一特定的分布模式表明其畸形很可能是由核二厂的环境因子所造成。在此之前,已有过发现“鱼尸”横遍万里沙滩的记录,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