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性能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抗辐照加固微处理器设计研究。获得专利十余项,担任7个重大课题研究副总设计师。
研究方向
高性能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高性能微处理器设计与实现技术研究,抗辐照加固微处理器设计研究
教育经历
1999.09-2003.07 北京交通大学 学士 自动化
2003.09-2008.07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硕士/博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16.06-2016.1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08.07-2010.09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助理研究员
2010.10-2015.09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副研究员
2015.10-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研究员
2016.04-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副主任
2016.01-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青岛分中心 主任
工作情况
作为总师/副总师,承担或参与了多款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研制工作,经费金额总计超过2亿元。带领团队刻苦攻关,突破多项微处理器设计核心关键技术,并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目前,部分产品已在我国多种重要装备中成功应用,对打破国外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方面的垄断,保障核心器件自主可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成绩如下:
(1)建立高性能低功耗微处理器物理设计流程和平台,工艺覆盖180nm到16nm,规模达2亿门;
(2)攻克多项高性能设计核心技术;
(3)建立完整的抗辐照设计技术体系;
(4)建立完整的低功耗设计技术体系;
(5)负责或作为核心骨干完成多款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
(6)负责完成所有芯片的物理设计和流片;
(7)参与发表多篇专利和论文。
承担课题
(1)1201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家重大项目,65nm工艺,项目经费为1995万,本人担任总设计师,负责该项目的整个研制过程;
(2)代数处理器:中科院先导智能专项重大创新项目,40nm工艺,项目经费5000万,本人担任副总设计师和项目协调人,主要负责各类报告/预算编写、项目协调,高性能部件的设计和全芯片的物理设计和流片;
(3)0901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家重大项目,65nm工艺,项目经费3500万,本人在该项目中担任第一副总设计师,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方案制定、全芯片前后端设计和流片;
(4)0902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家重大项目,基于65nm工艺,项目经费为5490万,本人在该项目中担任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全芯片后端物理设计和流片;
(5)1401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家重大项目,基于28nm 工艺,经费4000万,本人在该项目中担任副总设计师;
(6)0801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家重大项目,基于90nm工艺,经费2000万,本人在该项目中担任副总设计师;
(7)0501数字信号处理器:国家重大项目,基于130nm工艺,经费2800万,本人在该项目中担任副总设计师。
专利介绍
PCT专利
(1)“多粒度并行存储系统”,王东琳,刘子君,薛晓军,张星,张志伟,谢少林
(2)“多粒度并行存储系统与存储器”,王东琳,谢少林,薛晓军,刘子君,张志伟
国内专利
(1)“并行向量处理引擎结构”,王东琳,谢少林,尹志刚,林啸,张志伟,闫寒,薛晓军
(2)“支持连续/离散地址多数据并行访问的可配置存储器结构”,王东琳,薛晓军,尹志刚,林啸,谢少林,张志伟,闫寒
(3)“具有可重构低功耗数据交织网络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王东琳,林啸,尹志刚,谢少林,张志伟,闫寒,薛晓军
(4)“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中生成向量处理指令集结构的方法”,王东琳,谢少林,尹志刚,林啸,张志伟,闫寒,薛晓军
(5)“一种支持定浮点可重构的横向求和网络结构”,王东琳,闫寒,尹志刚,林啸,谢少林,张志伟,薛晓军
(6)“支持复数运算和子字并行的64位定浮点乘法器”,王东琳,张志伟,尹志刚,林啸,谢少林,闫寒,薛晓军
(7)“一种向量浮点运算装置及方法”,王东琳,王惠娟,张志伟
(8)“一种采用多级流水线结构的高速浮点运算器”,王东琳,张志伟,王惠娟
(9)“一种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王东琳,尹磊祖,谢少林,汪涛,张志伟
论文介绍
D.Wang, S. Xie, Z. Zhang, X. Du, L.Wang, Z.Liu etc. “MaPU: A Novel Mathematical Computing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