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文化资本论

《文化资本论》是200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皇甫晓涛

主要内容

本书力求打破文化与资本的传统鸿沟,形成应对全球变革与复杂挑战的文化资本与文化金融创新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还披露了许多珍贵资料:如早在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张德江同志任职广东省委书记时,就在率先建设文化大省来信上做出重要批示,并委托现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一行专程拜访清华大学有关专家;2007年 1月,文化部、中国文艺网老领导重视文化创新工作的信函;2007年 2月,文化部支持广东省在探索文化+金融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并筹建相关文化产权交易所事项的复函;2009年,现任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等领导关心文化创新工作的图片。

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作者2004年 11月到2006年9月的文化产业博士后导师熊澄宇教授为该书作序,充分肯定其对文化产业资本形态的思索与分类是“对文化产业资本的创造性思考,是学术上的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博士指出:“本书不能不引起经济学界与经济理论注意的是,它在资本理论、产业理论的经济学核心环节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时代前沿问题,并深入细致地在经济学原理的读解、批判中,提出新的时代课题与理论思考,比如著者对资本理论物质资本边际效应递减的戈森规律,提出非物质经济与文化产业代际效益递增的逆戈森规律,比如对于经济学选择原理等基础理论、基本范畴的物质经济原理的反思,从而形成非物质经济原理的反思经济学、后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从反思人类学、反思文化学到反思经济学,是有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科学发展观文化经济学对于资本、资本理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的生产力经济原理的批判思维、理论支撑与科学体系的,对此著者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与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认知、鉴识科学的探讨;又如对于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马克思的‘庞大的商品堆积物’,庞巴维克的‘第三个馒头’的物质资本分析,到对于皮埃尔·布尔迪厄‘可交易的身份’,林楠的‘动员过第二次的资源’的非物质资本理论的归结与分析,都可见出作者对于经济学核心理论的深入钻研与理论功底。而对产业理论的探讨,更是将其从经济组织的研究,推向创新机器的新阶段,并将其作为1750年以来人类新发明体系的创新要素与文明之核,探讨了他与其他 13个发明体系的关系及其创新、发明的内在规律,从人文科学概论符号模型的产业元素、自然科学技术模型的生产要素,到社会科学经济模型的管理元素、认知科学数据模型的创新要素,以及鉴识科学测绘学模型的财富元素,都形成对于产业、产业理论及产业科学的再发现,这对于经济理论、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原理的再发现都是大有裨益的探索。由此作者深入到新概念资本的新经济体系、知识资本的知识经济体系、社会资本的知识经济体系、产业资本的产业经济体系、后资本的后经济体系、博弈资本的全球经济体系、创意资本的创意经济体系、文化资本的文化经济体系、媒介资本的媒介经济体系、制度资本的制度经济体系、符号资本的符号经济体系、城市资本的城市经济体系、生态资本的生态经济体系、区域资本的区域经济体系、安全资本的国防经济体系,展开了对于文化产业与产业创新的系统探讨,包括对产业要素的生产标准、产权博弈、体制机制、资源内容、企业组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讨。……相信本书不仅对于经济学重构的核心理论会有建设性意义与学术启迪,对于文化理论也会有多方面的建树与思想启迪。此外作者对于城市、区域、生态、国防的文化经济与文化战略研究,也形成多方面的学术创新与一以贯之的学术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持续增长,其核心问题已从物质经济的增长原理演化为非物质经济的创新原理,因而文化经济的转型就成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成为大国崛起必须破解的自主创新难题与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知识文明难题,摆在每一个经济学家与学者的面前。因而中国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创新突破,也将成为中国文化实践的经济学读解与诠释,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与世界经济研究理论做出新的拓展与突破。”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认为:“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在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核心理论问题时,始终关注着国际学术前沿的动态与国内文化产业实践发展的动态。对于文化产业研究必须解决的产业经济学及产业资本理论的核心问题,作者从资本理论、文化资本到产业理论、产权制度及相关的管理理论与创新理论,从戈森规律的物质资本原理到边际效益递减的产业经济规律,作者都提出了新见解,并由此形成其后经济学的文化理论体系,将以研究物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经济学原理转向研究物质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后经济学创新体系。同时,作者也在对十大经济原理的批判中,结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自主创新观、全球战略观的国家创新体系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立了自己文化经济学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后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解系统。……《文化资本论》这部著作的问世,也可以做为一部具有学术特色的教材成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前沿成果,为高校及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新的内容拓展。”

本书系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研究”成果,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国内版。全面修订后,纳入作者与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南燕文化创意研究会会长、香港孔教学院名誉院长王少峰主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皇甫晓涛,国家文化产业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博导,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北京领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

图书目录

导论 文化资本的创新基础与文化繁荣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章 文化资本的话语权创新基础——亚当·斯密以来三大市场经济定理的后殖民话语误区与中国跨越发展的经济学核心理论思考

第一节 亚当·斯密以来三大市场经济定理的后殖民话语误区

第二节 中国跨越发展的经济学核心理论思考

第二章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主的科学发展观——文化繁荣的创新基础与文化发展科学基础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长时段”盛世文化的和平、稳定创新基础与民族融合的和谐、开化发展环境

第二节 学术自由的时代环境与轴心文明的承传积累

第三节 文化创新的生产力要素与文化认知的科学重构

第四节 文化创新的四大定律与中国走向文化繁荣的理论反思

第一篇 文化资本全球博弈的认知科学基础与新概念资本论

第一章 文化资本新概念与全球金融资本博弈的新动向——全球资本博弈的文化自主自组织复杂性能量交换内容、元素、系统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文化资本新概念:全球资本博弈的文化自主组织复杂性能量交换内容、元素、系统与对策研究

第二节 全球金融战争资本博弈的新动向

第三节 文化金融博弈与国家文化资本战略的新对策

第二章 文化创新的后经济理论国家创新体系与文化资本元素的当代认知科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创新的后经济理论国家创新体系与文化资本的生产力要素

第二节 文化资本基本范畴的当代认知科学理论基础与文化经济要素的创新体系

第三节 当代四大科学重构的文化创新理论基础与中国文化资本创新体系的科学基础

第二篇 文化产业的学科理论与知识资本论

第三章 文化创新的认知科学集成

第一节 文化创新与认知科学问题

第二节 文化与产业的创新元素

第三节 文化产业创新的理论集成

第四节 四大科学体系的知识模型

第四章 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的分类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裂变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复兴

第四节 当代文化思潮

第五节 生态文明的兴起

第六节 文化产业研究

第七节 世界财富中心的转移

第八节 文化产业学科的规划体系

第九节 本土文化的重构

第五章 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观的四大理论重构

第一节 人文科学概论的科学发展观与文化理论的重构

第二节 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的重构

第三节 认知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与创新理论的重构

第四节 鉴识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与测绘理论的重构

第三篇 文化产业的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论

第六章 资本理论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国家财富论与物资资本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的资本价值论与批判资本理论

第三节 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论与产业资本理论

第四节 邓小平的资本工具论与开放资本理论

第五节 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论与符号资本理论

第六节 林楠的社会资本与资源资本理论

第七章 文化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

第二节 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

第三节 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

第八章 文化资本与文化经济

第一节 资本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物质资本与文化资本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五个发展阶段

第四节 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建构

第五节 文化资本与案例分析

第四篇 文化产业的产业理论与产业资本论

第九章 文化经济与服务创新

第一节 文化经济与非物质制造业

第二节 非物质化与文化生产力

第三节 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章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与知识服务业

第二节 非物质经济与文化产业

第三节 文化科学与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都市再造与产业创新

第一节 后物质城市结构

第二节 产业重构与都市再造

第三节 文化测绘与文化博弈

第五篇 文化产业的经济理论与后资本论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与后经济学理论

第一节 后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前景

第二节 后经济学与十大经济原理

第三节 后经济学的文化创新

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的核心经济理论

第一节 文化经济体制变革

第二节 文化经济模式创新

第三节 文化与物化的创意经济链

第十四章 当代后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节 后经济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后经济文化的全球博弈

第三节 后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

第六篇 文化产业的法权理论与博弈资本论

第十五章 文化产业法规与产权经济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产权经济

第二节 版权经济与创意产业

第十六章 国家主权与文化产权

第一节 文化主权与知识产权

第二节 产权元素与主权要素

第三节 知识财富主权与产权市场博弈

第四节 产权交易模式与后经济体系变革

第七篇 文化产业的创新理论与创意资本论

第十七章 文化产业创新的难题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说”与“做”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文”与“产”

第三节 文化产业的“分”与“合”

第四节 文化产业的“内”“外”与“上”“下”

第五节 文化产业的富与强

第十八章 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类学的文化理论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人类学基础

第三节 人类学、比较文学与文化产业

第十九章 文化创新与内容生产

第一节 内容生产的创新要素

第二节 文化制造的产业元素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交易模式

第二十章 文化创新与审美创造

第一节 从文本中心到内容为王

第二节 从审美创造到文化再生产

第三节 从文化创新到文化产业

第四节 文化与经济的综合创新

第二十一章 国家与创新

第八篇 文化产业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资本论

第二十二章 文艺自觉与文化复兴理论

第二十三章 后经济文化缔造理论

第二十四章 非物质经济文化理论

第九篇 文化产业的传播理论与媒介资本论

第二十五章 网视文化与文化传播

第二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文化重构

第十篇 文化产业的体制理论与制度资本论

第二十七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国家文化资本

第二十八章 文化产业的发展体制

第二十九章 文化产业体制的对策研究

第十一篇 文化产业的资源理论与符号资本论

第三十章 文化产业的符号资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 符号经济与文化资源动员体系

第十二篇 文化产业的城市理论与城市资本论

第三十二章 城市文化与产业哲学

第三十三章 后建设与后文明观的城市理论

第三十四章 城市的后建设与后经济理论

第三十五章 都市创新与文化创新

第三十六章 从开放到创新的城市理论

第十三篇 文化产业的区域理论与区域资本论

第三十七章 广东文化经济

第三十八章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十九章 云南文化产业

第四十章 开放城市理论与先导区系建设

第四十一章 沈大都市群的区域重构

第十四篇 文化产业的生态理论与生态资本论

第四十二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战略理论

第四十三章 城市文化与生态经济

第四十四章 生态文明与文化经济理论

第十五篇 文化产业的国防理论与安全资本论

第四十五章 国防理论与文化装备

第四十六章 国防文化创新理论

附录:国防文化战略创新体系研究报告

后记

作者小传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