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义邑

义邑,也被称为邑义、邑会、法义,是北方地区在北魏初期至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信仰团体。这些团体主要集中在云冈、龙门、天龙山等地的石窟附近,由在家佛教徒出资建造佛像、寺塔,并以此作为信仰中心。

组织架构

义邑的成员数量差异较大,最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最多的甚至超过五百人。团体内部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包括邑主(邑义主、邑长、邑老、法义主)、邑维那、化主以及一般的邑子。此外,还有专门负责指导信仰的僧人,称为邑师。例如,在云冈石窟太和七年的造像铭中提到了邑师普明、邑师昙秀、邑师法宗等人。

宗教活动

义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建造佛像和窟院寺塔,同时也进行诵经、写经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初唐之后,他们的宗教活动重点转向了设斋会、诵经、写经等方面。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八〈宝琼传〉记载,当时住在福寿寺的人们,将义邑放在首位,每次组建一个义邑,至少有三十人参与,他们一起诵读《大品般若经》,每人分别诵读一卷,每月举行斋会,按照顺序诵读。这样的义邑数量众多,吸引了远方的人前来参加。

社会影响

除了特定的义邑外,敦煌市地区还出现了邑义保、邑人保、邑义社、邑人义社等不同形式的结社。这些结社在敦煌边地流行,显示了它们广泛的传播范围。据说五代十国柴荣排佛期间,曾经废除私人设立的义邑。《宋高僧传》卷十七〈道丕传〉提到:“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此外,南方也有以斋会为中心的念佛结社、弥勒结社等民间信仰团体。这些团体的组织和名称因地域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特点。

参考资料

历史|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中国佛教史略之北朝佛教(八).搜狐网.2024-11-01

义邑.义邑.2024-11-01

义邑.义邑.2024-11-0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