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赵氏佳城

赵姓佳城,位于镇江大港新区车碾口,为赵子墓,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12月19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赵子禠北宋太祖赵匡六世孙,燕王德昭五世孙,字志南,靖康丁未(1127年)南渡南京市建炎己酉(1129年)始迁大港而居。绍兴市壬子(1132年),加绶朝散大夫,赐田百顷,成为大港赵氏始祖,死后葬在乔木山北(古称仙墓山)。原配出身望族戴氏夫人,继配仲姓夫人,二位夫人皆有命在身。

建筑特色

现存有赵子禠墓冢一座,坐南朝北,墓前有供台、墓碑一方,墓碑上书“大宋散大夫讳子禠字志南赵公之墓”,墓占地约500平方米,原有护墓沟,宽1.2—1.5米,深达2米,跨沟有青条石,原有墓道,约宽1.2--1.5米,两旁植松柏女贞;墓四周苍松翠柏,绿荫蔽日;在墓正北有黄麻石牌坊,为龙盘纹、云头柱,横匾上书“赵姓佳城”。

赵子禠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15米,墓制规模较大,陵园古析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如雨,景色壮观。

赵子禠作为大港赵氏的始祖,每年清明节均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港赵氏子孙前来祭拜。

历史沿革

无意中在《镇江影像地图集》中见到镇江新区大港西南角上有一个叫车碾口的地方标注有赵匡胤墓,心中不免一惊,赵匡胤墓在巩义市,怎么会在镇江呢?一查资料,才知是赵匡胤六世孙赵子禠之墓,名曰“赵氏佳城”。

赵匡胤的后人怎么会落脚镇江市,并归葬大港呢?《大港镇志》记载:“赵子禠,字志南。靖康之变末年(1126年)为避金朝之乱,携带部分皇族和侍从随南宋室南渡南京市,后又迁居京口区(今镇江)。建炎三年(1129年)迁居大港,成为大港赵姓始祖。”据传当赶到现车碾口村一带时,因山丘阻挡,车马无法通过,赵子禠仍下令继续前进,一时间车轮滚滚,尘土飞扬,终于将山丘碾出一个豁口,于是附近村落居民便定村名为车碾口村。为了一探究竟,日前笔者去了趟车碾口村。出了那个叫车碾口的山口,路过一个废弃的采石宕口,一中年妇女指着不远处山坡上密林中几株高大的柏树说,赵氏佳城就在那几棵树中间。

沿着田间小道来到树林边,寻觅着上山的道路。我发现眼前有一条小道隐隐约约地向前延伸,便顺着小道向前探索,才走几步就发现一座三门四柱牌坊立在眼前,牌坊左侧的三分之一已毁,只剩中门及东门完好。牌坊中间的横匾正反面均书有“赵姓佳城”四个大字,横匾正面下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和云纹花饰,背后下方雕有鱼跃龙门图案和云纹花饰。透过牌坊,隐约可见一条古道直通墓地,古道的尽头可见一座很平常的土丘墓,周围有一大圆形墓塘。土丘墓前平放着一块石碑,第一排上书“赵氏佳城”,第二排书“大宋朝散大夫讳子禠字志南赵公之墓”。

宋史》上关于赵子禠的记载不多,其生卒年月也不详。近日得缘见到《赵氏分谱》,终有所发现,在明万历甲午(1594年)国史编修李廷机撰“宋朝散大夫赵公子禠配戴氏仲姓合葬墓志铭”中这样记载:“公之没也在绍兴市丁丑(1157年)岁八月六日,距生元祐(1089年)巳巳六月二日,享年六十有九岁,岁在戊寅(1158年)冬十二月十六日葬公于仙墓山之阴。而二夫人就附焉。是为追铭。”由此可见,赵氏佳城为赵子禠与二位夫人的合葬墓。《赵氏分谱》上附有坟山图,图后有坟山说明。墓地坐南朝北,墓塘四周植有苍松翠柏,整座墓地被满山层层叠叠的树木包围,绿荫蔽日。赵子禠的生平,《赵氏分谱》墓志铭中也略有记载。

对比《宋史》和《赵氏分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两本文献的记载都显示赵子禠为赵匡胤的六世孙,但脉系却明显不同。《赵氏分谱》记载:赵匡胤生四子,长子德秀(滕王)、次子德昭(燕王)、三子德芳(秦王)、四子德辉(舒王)。燕王裔下本支系图:德昭公(燕王)生五子,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惟吉生丹阳市王守节,守节生南康郡王世永,世永生河东防御使令郢,令郢生朝散大夫子禠。而《宋史》卷二百十五《世系表第六·宗室世系》记载:赵匡胤生四子,德秀、德林无后。德昭生五子: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惟正生从谠,从谠生世程、世智、世潭、世繁、世卓;世潭生令辟、令辑、令瑑;令瑑生子球、子弼、子强、子、子荐、子鸑、子呙、子禠。除了赵匡胤和德昭两代相同外,其余的记载就大不相同了。

参考资料

赵氏隹城还是赵氏佳城?——赵子褫墓相关争议辨析_设计.搜狐.2021-07-2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