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线车是一种用来将棉花纺织成棉线的简易劳动工具。由纺线车纺织出来的线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老粗布,又称老土布,手织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手工纺织品。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追求环保和自然的趋势下,老粗布以其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显得尤为珍贵。
历史沿革
纺线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纺织工具。到了商周,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木质纺织工具——腰机。汉代斜梁机的出现标志着纺织技术的逐步成熟。尽管这些早期的织布机结构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欧洲直到公元6世纪才出现类似的织机,而在13世纪才得到广泛应用。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规模种植,中原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融入棉织工艺,形成了棉锦。清代,老土布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成为宫廷用品。土布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黄河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有众多农家妇女继续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织造工艺
老粗布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包括72道大小工序,如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所有工序均为纯手工完成。即使在现代纺织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老土布工艺仍得以保存,实属不易。农家妇女能够凭借22种基本色线创造出多达1990种不同的图案,展现了她们的精湛技艺。每道工序中还包含了多个子工序,体现了产品的复杂性和劳动密集型特点。
色泽与图案
手织布的平面设计主要依靠不同颜色线条的交错构成几何形状,而非具体的实物形象。通过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老粗布的颜色通常以红绿灯鱼搭配为主,辅以黑白相间的配色方案,以及蓝黄穿插的设计,使得图案色彩明亮。染色方面,常用的颜色包括蓝色、槐黄色、石榴黑色、豆灰色、泥土紫色,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色调。通过巧妙的图案组合和色彩变化,农家妇女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其特点是质地柔软,色泽鲜艳,图案多样,风格质朴豪放。
特点
老粗布相对于机织布具有许多优点,如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弹性、柔软舒适、冬暖夏凉、不易变形、调节新陈代谢、有效抵御紫外线、不起静电、抗辐射等特性。此外,老粗布与人体皮肤的亲和力强,对皮肤有一定的按摩作用,属于纯天然绿色保健棉织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工具介绍
- 脱棉器:用于去除采摘下来的棉花中的棉籽油。结构简单,可通过手动或脚动操作,借助皮与铁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棉籽分离。
- 弹棉弓及辅助工具:用于将脱棉后的棉花纤维松散开来。由弹棉弓、小橙、击棰组成。
- 纺纱车:用于将处理过的棉花纺制成棉线,通过人力手摇操作。
- 绞车:用于将纺制好的棉线绞合成股,以便后续加工。
- 针经:纺织前,通过人工来回行走将棉线拉直成经线,由木板和钉子组成。
- 脚踏织布车:用于纺织麻、葛,虽然效率较低且纺线的捻度不均匀,但从古代到西汉一直是常见的纺织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明了手摇单锭纺车,并不断改进,最终发展成了多锭纺车和脚踏式纺车,显著提高了纺织效率。
参考资料
科学实验室 | 第144期:纺线车(非遗系列实验) 阅文有福利.搜狐网.2024-11-08
复刻《天工开物》纺线车制作 把棉花捻成线的工具 .西瓜视频.2024-11-08
家乡的老物件--纺线车子.百度有驾.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