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遗址位于富源县城东南约17公里的大河乡茨托村癞石山,海拔1743米,东经104°18′37″,北纬25°32′12″。该遗址的文化层年代约为4.4万年至3.6万年前,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大河遗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现代人的起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2006年,大河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86年,当地群众开山炸石时发现洞穴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大河遗址因而被发现。1998年,地质专家刘经仁和刘肃昆现场考察时发现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确定为旧石器遗址,同年云南省科委资助试掘及研究其地质背景,初步断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2000年和200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组织了2次小规模的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人牙化石和火塘、石铺地面等丰富的遗迹现象。2006年3至5月,文物考古专家组织了第三次发掘。
地理环境
大河遗址地处富源县城东南约17公里的大河乡茨托村癞石山,海拔1743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遗址所在的山体是由三叠系石灰岩构成的小包,山前为一古湖盆,山后有黄河自北向南流去,山体洞穴发育。
遗址特点
大河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年代经测定为距今5~3万年。洞穴系由三叠系石灰岩构成,洞前为一小古湖盆,遗址西南部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遗址的石制品以锤击法为主,偶有锐棱砸击法,有指垫法和压制法的修理技术,有勒瓦娄哇连续剥片技术,常见预制石核和修理台面的标本。石制品的种类主要有:盘状石核、柱状石核、长方形石核、三角形石片、边刮器、端刮器、半月型刮削器、锯齿刃器、尖刃器、凹缺器、雕刻器、砍砸器等,还发现有少量骨器。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文物遗存
从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云南省、曲靖市市、富源县文化(文物)部门人员参与的联合考古调查组,3次对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共获取2000余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片等成品石制器和半成品石料,以及100余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猕猴属、虎、熊瞎子、鬣狗科、野猪、牛、水鹿、羚羊、竹鼠、豪猪等动物化石,还发现古人类用火遗迹——灰坑及大量烧土、烧骨和人工铺成的砾石地面,还发掘出2枚古人牙化石。
研究价值
大河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中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世界文明史上揭秘人类进化关键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现代人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0年4月,大河遗址被公布为富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大河遗址被公布为曲靖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大河遗址被公布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大河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大河遗址,位于遗址位于富源县城东南约17公里的大河乡茨托村癞石山,海拔1743米,地理坐标北纬25°32′12″,东经104°18′37″。
参考资料
大河遗址.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8-19
富源大河遗址.云南考古.2024-08-19
【文化曲靖】现代人的起源地——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遗址 .搜狐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