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回族大寺
伊宁回族大寺,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位于新华东路南侧。该寺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进行续建而完成了全部工程。伊宁回族大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以礼拜殿为主体建筑,礼拜殿分外殿、中殿、里殿,共42间,面积600多平方米,殿前后、两侧分别有卷棚、走廊,可容1000多人礼拜。该寺前有山门和正门,两侧为双重八字影壁,正中门楼高耸,是一座三层亭式建筑,其二层呈平面四角形,三层为六角尖亭形式,教徒称之为宣礼楼(即邦克楼),从山门到大殿中间有鱼池和玉带桥,进入山门之后,即面对坐西朝东的礼拜殿,是这座寺院的主体建筑物。里殿是一座外形四层八角形的攒亭式窑殿建筑,内部为穹窿结构,此即领拜人所处之位置——小窑殿。
历史沿革
初建
伊宁回族大寺,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进行续建而完成了全部工程。
修缮重建
1958年,伊宁市人民政府将大殿北面和东面的建筑群重新油画一遍,但是因为战乱原因,很多有历史价值的石碑、匾额、寺谱等都被破坏和遗失,无法修复原样。1973年,在马玉堂、马文炳等回族老前辈的带动下,坊民们自费维修了殿顶,铺了砖瓦,殿内铺了席单,整理了寺院。1979年,伊宁市政府拨了专款,又将路面和大殿维修了一遍。经过整修后的清真大寺重新开放,各族穆斯林前来进行宗教活动,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有几千人欢聚一起参加会礼。
名称由来
伊宁市清真大寺原名宁固寺,以后又取名金顶寺、金顶寺、陕西大寺、陕甘大寺等。解放初期,各地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穆斯林不断增加,为了有利于内部团结,取名回族大寺。
宁固寺
伊宁回族大寺附近坊民50多户为了开展宗教活动,在掌教人吴元科、肖成柏和众乡老人马代、马霞、马登魁、杨宗成、周玉、李坤等带动下,前后两次修建,贾银830两,用20年时间,在原沼泽地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坊民多数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故取名宁固寺。
金顶寺
位于伊宁市东西哈尔墩梁,现名花果山,该处原有一座喇嘛寺,因殿顶部分披金色,故名金顶寺,当时对伊宁市也有称金顶市的。喇嘛寺被拆后,由于老百姓叫顺了口,对回族大寺也叫起金顶寺来。
凤凰寺
1790年,回族大寺建成后的30年,在回族大寺西面约一英里处整修了白吐拉大寺。此后,在回族大寺南面又修建了乌孜别克族的按占寺。北面则修建了塔塔尔寺。以上两寺原皆有尖塔。从远处观望回族大寺像凤凰头,两面的寺像两只翅膀,白吐拉寺则像凤凰尾。因此,回族大寺又有凤凰寺之称。
建筑规模
寺院以礼拜殿为主体建筑,殿堂楼亭,结构严整,古雅优美,礼拜殿分外殿、中殿、里殿,共42间,面积600多平方米,殿前后、两侧分别有卷棚、走廊,可容1000多人礼拜。
建筑布局
此寺外形和西安市化觉巷的清真寺大体相似,前有山门和正门,两侧为双重八字影壁,正中门楼高耸,是一座三层亭式建筑,其二层呈平面四角形,三层为六角尖亭形式,教徒称之为宣礼楼(即邦克楼),从山门到大殿中间有鱼池和玉带桥,今仅存遗迹。进入山门之后,即面对坐西朝东的礼拜殿,是这座寺院的主体建筑物。礼拜殿的殿堂楼亭,大小适宜,青砖对缝,结构严整,造形古雅优美,布局考究而气势宏伟庄严。大殿的顶端由三个屋顶环以围廊,构成连塔形式,内部形成一个大空间。
小窑殿两侧雕刻着古兰经选段第六章(艾奈阿母章),右侧一段意为:“举行一件喜事的人,可获类似它的十倍”;左侧一段意为:“举行一件恶事的人,仅只照样还报,并不亏损。”窑殿两侧各有一个挖空的窗和两个门,右门内壁上刻着的经文意为:“作尘星之重的喜事者,将要看见它”,“作尘星之重的恶事者,将要看到它”。右门外壁上雕刻着“认主独遵”四个大字,右侧是:“一点霞光两世照”;左侧是“认主难保本来真”;左门外壁上刻的四个大字是“赞主清静”,其右侧是“一道真光”,左侧则为“绕亮天地”。中殿两侧也有窗棂,左右内壁雕刻的经文意为:“安静的性灵啊,你满意且获喜爱着归到养主吧,你入到我的众仆一流吧,你进我的园林吧。”里外殿由玻璃窗隔开。
大殿北面和东面原来均有讲堂,是教长和学生们讲解经典和学习的地方。从山门到大殿以及北讲堂、东讲堂都是檐廊阁式建筑,檐廊卷棚,两廊对厅,影壁绘画,园门走廊等建筑物齐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开发与保护
这座大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外很出名,是伊宁市重点文物保护之一。一直是广大回族群众和各族穆斯林施行宗教礼仪和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他各族群众也常到这里览参观、摄影留念。
个性化特色
伊宁回族大寺,是伊宁回族穆斯林们进行宗教活动的最大场所。
地理交通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汉人街南市区路口。
参考资料
陕西省文史资料数据库.陕西省图书馆.2023-11-25
伊宁回族大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1-29
伊宁市回族大寺.携程.2023-11-29
回族大寺.马蜂窝.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