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慎,金坛区人,革命烈士。
生平
191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少年时读过3年私塾,终因家境贫寒,挑起小担卖米条以辅助家庭生计。1929年夏,他参加“少年共青团”,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永康农民秋收武装暴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革命基础
皖南事变前,余慎到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1941年11月,任中共金丹武县委书记。1942年4月,金丹武县委与长湖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金坛县委,余慎同志为第一任中共金坛县委书记。
1942年7月1日,日伪集中兵力,在苏常太地区进行第一期“清乡”。这时的茅山地区形势较好,余慎抓住这有利时机,领导大家巩固老区,开拓新区,扩大游击根据地。秋收期间,他发动群众全面开展减租减息,调整和加强了区乡行政领导机构,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使全县抗日工作得到较大发展,为反扫荡、反“清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反“清乡”
1943年3月1日,日寇集结3000兵力,对我茅山地区大举扫荡,全面“清乡”。敌人在军事上增设据点,封锁水陆交通要道,在镇江市、金坛区、常州市直到苏州市的平原上,构筑了全长650多华里的竹篱封锁线,制造和散布反共谣言,对油、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禁运,并利用汪伪汉奸、特务,白天侦察,夜间包围,拂晓攻击。同时,中国国民党忠救军也集中兵力,乘机进攻我游击区。
在这艰苦险恶的形势下,余慎尽管身患疟疾,仍支撑着病体,召集干部研究对策,坚持领导干群英勇顽强地开展反“清乡”斗争。他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分散活动。敌伪中塘桥据点区,不仅成为我们的安全区,而且白天枪挂墙上,夜间枪借给我们袭击敌据点。他亲自带领一支机智、勇敢、精悍的武装,在敌人心脏———清乡区内的白塔、里庄、皇塘、卜弋桥等敌伪据点之间,穿插活动,伺机袭击敌人,镇压顽敌;并乘敌人集中兵力深入游击区“清乡”之机,组织群众以游击小组为骨干,多次拆毁县境内竹篱笆,牵制了敌人不少兵力,使之顾此失彼。6月15日,余慎组织发动金坛区600余名干群,参加全线统一行动,将敌伪在我县境内苦心经营的竹篱笆,一夜间焚毁尽,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封锁线,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由于我新四军主力部队英勇作战,地方密切配合,敌在我一系列严重打击下,“清乡”终以失败告终。
抗伪军
1944年至1945年夏的一年多时间里,余慎带领武工队组织了多次伏击下乡的小股敌华北治安军,狠狠打击敌人,擒伪金坛自卫团长王忠寿;勇闯敌导士据点,摧毁伪警察所,活捉敌巡官、伪镇长毛鸿飞;身入虎穴,巧斩密探长窦备胜;还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作战,仅以70多人的兵力,将拥有700多兵力的伪金坛县长蒋兆藩顽部,包围了一昼夜,在主力部队的支援下,一举攻克夏溪,歼灭顽敌;并在中塘桥公审、处决了人民切齿痛恨的卖国投敌、作恶多端、血债累累的蒋兆藩、张道等14名首恶分子。
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奉命北撤,并决定余慎留守江南,任茅山工委委员,兼管金坛区留守工作。余慎毅然受命,回县安排北撤工作。
余慎召集留守人员开会,建立了金坛县留守工作组织和武工队,建立活动据点,团结群众,依靠地方干部,认真处理大军北撤未了事宜,保护烈军属和伤病员,教育伪乡、保长等人员,镇压土顽,保护人民利益。经过艰苦的斗争,很快打开了留守工作局面,取得很大胜利。
1946年1月,中国国民党以顾祝同部3个师的兵力,开进茅山地区,在各地密集驻兵设卡,严密封锁交通要道,日夜搜捕我留守人员,实行全面“清剿”。在白色恐怖下,余慎和留守人员常遭敌包围,留守力量日益单薄,周围各县留守干部被迫撤离。余慎却毫不动摇,不畏艰险,辗转南北,与敌周旋,带领武工队突然出现于相距三、五十里的敌据点之间,寻机袭击敌人,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无可捉摸。从此,敌人再不敢轻易下乡收捐派粮,“余政委”这个名字也就威名远扬。这正说明了余慎同志对敌斗争的良好战略战术,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壮烈牺牲
1946年12月7日,余慎率武装仅16人在句容磨盘山受敌100余人包围,余慎率部浴血苦战,身负重伤,撤至茅山九里,敌人一直紧追不放,余慎用船飘过长荡湖,折回磨盘山,摆脱了敌人。
12月24日晚,余慎率武工队党总支书记范林森等6人,乘小船行军一夜来到金坛区城东八华里的大荒田,在四面环水、仅有一条小道进出的桃园草棚宿营。因军统特务、伪保长姚志铎告密,25日下午1时半,国民党金坛县军统特务组长雷霖亲率保安大队100多人,分兵3路包围。我哨兵因过度疲劳打盹,惊醒后,敌已沿河岸包围布阵,封锁了河道出路。余慎等只有6支短枪,在烧毁文件、印信及地下党员、交通站名单后,余慎指挥大家顽强抵抗,激战两小时后,余慎只身掩护同志突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6岁。国民党金坛区军政当局一面飞报“南京国府”请功领赏,一面将余慎遗体移入城内中山公园旁,暴尸示众,并大肆宣传“金坛的新四军已全部消灭”。
参考资料
余慎.中华英烈网.20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