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大沙叶(学名:Pavetta hongkongensis),别称茜木或大沙叶,为茜草科大沙叶属植物,于1850年由美国人怀特(Charles Wright)在香港岛发现并制成模式标本,但直到1934年才以香港命名为新品种植物。分布于广东、香港、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省区;高1-4米;花期3-4月;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灌木丛中。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4米;小枝有棱角和明显的节。叶膜质,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8~15厘米,宽3~6.5厘米,先端锐渐尖,基部楔形,叶上面散生多数突起的小"痣点",下面近无毛或沿中脉上和脉腋内被短柔毛;侧脉每边约7条,在叶片上面平坦,在下面凸起;叶柄长1-2厘米;托叶三角形或阔卵状三角形,脱落或部分脱落,长约3毫米,外面无毛,里面有白色长毛,顶端急尖。花白色,生于小枝的顶部或侧枝顶部;花枝的节数不等,但通常2节;伞房花序秃净,3歧,多花,长7-9厘米,直径7-15厘米;花序柄长约2厘米;萼近钟状,有不明显的小齿或萼檐扩大,在顶部不明显的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高脚碟状,管狭圆柱形,长1.5厘米或长些,裂片4,矩圆形,旋转排列;雄蕊4,花丝短,花药突出,线形,长约4毫米,花开时部分旋扭;子房2室,花柱线状,长突出,长约35毫米,柱头棒形,全缘。核果球形,径约6毫米,干后变黑,有皱纹。花期秋季,部分地区为3-4月。
分布范围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沙叶是香港原生植物,在香港属常见植物。除香港外,中国海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和菲律宾也有分布。
在广东省的多个地区如东涌镇、西涌、七娘山、南澳岛、大鹏、排牙山、田心山、马峦山、梧桐山、福田区、阳台山、南山区等地均有发现。此外,还分布于越南。
栖息环境
生长于山地、路旁、林缘或疏林下,海拔200-1300米的灌木丛中。
主要变种
大沙叶Pavetta arenosa Lour.
大沙叶(原变型)Pavetta arenosa Lour. form. Arenosa
光萼大沙叶(变型)Pavetta arenosa Lour. form. glabrituba Y. H. Chun & K. C. How
多花大沙叶Pavetta polyantha (Hook.f.) R. Br. ex Bremek.
糙叶大沙叶Pavetta scabrifolia Bremek.
汕头大沙叶Pavetta swatowica Bremek.
绒毛大沙叶Pavetta tomentosa Roxb. ex Sm.
主要价值
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去瘀之效,又能治感冒发热、中暑、肝炎、跌打刀伤。本种的叶表面有固氮菌所形成的菌瘤,满布叶上呈点状,故民间称“芫荽”。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香港大沙叶.植物智.2024-08-15
细数梧桐山上的“港风”动植物.奥一新闻.2024-08-15
香港大沙叶.植物智.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