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福建颈斑蛇

福建颈斑蛇(学名:Plagiopholis styani)为游蛇科颈斑蛇属的爬行纲,俗名颈蛇。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浙江省、安徽、福建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等地,常生活于高山森林和竹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挂墩。

形态特征

福建颈斑蛇为小型蛇类,全长290~314毫米。头部细小,颈部不明显,其上有一黑色横带,全身为橄榄灰色,有一些细小的黑色花纹。头短小,略扁,与颈区分不明显。体圆柱形,短粗,尾短。上唇鳞6 (2—2—2)枚,无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鳞2枚+2枚。背鳞均15行,光滑;腹鳞105~126枚,肛鳞1枚,尾下鳞27~30对。背面红褐色或棕色,部分鳞缘黑色,形成断续黑网纹,颈部有明显的黑横斑;腹面黄色或浅黄色或浅灰色,两侧有小黑斑点。

栖息环境

福建颈斑蛇栖息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区,常见于森林、竹林中,穴居。食蚯蚓。

繁殖

卵生,7~8月产卵,每次产5~11枚。

分布范围

福建省颈斑蛇分布于甘肃省四川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在台湾发现的数量不多,只局限分布在北部(如:阳明山)等地区。

保护现状

福建颈斑蛇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