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嘉祥,号泰占,明朝北胜州永北府清驿镇清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中举,是明朝清驿第一举人。
历任四川潼川州(今梓潼县)知州,调甘肃临洮府(今兰州市)通判,后升临府少府。
据《永北府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1615年)中举,任四川潼川州(今梓潼县)知州,后升任甘肃临洮府(今兰州)少府。”明崇祯六年(1633年),阮嘉祥回到家乡清驿。
阮嘉祥是永北府清驿镇“中举第一人”。在家乡清驿流传着很多有关阮嘉祥的轶闻趣事,但最为口口相传的是“阮门世孝”的故事。
阮嘉祥告官回籍后,还捐资修建了清驿村东南的寺庙“瑞光寺”。据《永胜县志》载,“明崇祯七年甘肃临洮少府阮嘉祥,大理府云州儒学司训阮嘉福与主持寂登建。”
人物生平
阮嘉祥持身方正,文学优长。
阮家在清驿被称为“世孝”,其因是阮嘉祥之父阮钦相患了不治之症,阮嘉祥之妻刘氏仿效佛经故事,割股肉煮药治好了公公之疾。
数年后,刘氏又得病无法医治,阮嘉祥年方 10岁的女儿又仿效其母,割股肉熬药解脱了母亲病痛。其孝行是阮嘉祥之子,贡生阮(后任广东香山县知县)上报朝廷,被御史陈继儒记录在案的。
陈继儒还撰有《世孝阮母刘宜人传》。明末江南大儒、贵州省总兵钱邦芑流落清驿后,闻知此孝行后写下《世孝歌》,其中有“阮家世孝流庆长,碑传人口名姓香。
母为翁疾怀感伤,药饵不愈中彷徨。金刀股调药尝,一匙入口心清凉,病翁霍然起匡床,孝道成家感正祥”诗句。因阮氏家孝,又父以子贵,阮钦相死后被朝廷赐予“奉直大夫”。
刘氏被赐封为五品“宜人”。阮嘉祥告官回籍后,还捐资修建了清驿村东南的寺庙“瑞光寺”。据《永胜县志》载,“明崇祯七年( 1634年)甘肃临洮少府阮嘉祥,大理府云州儒学司训阮嘉福与主持寂登建。”
瑞光寺有正殿侧殿,前殿后殿,庙宇为斗拱式建筑,极其高大雄伟。主要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毁,其大殿搬迁至北京东岳庙南侧,现为清水村委会办公楼。
阮门世孝
阮嘉祥之妻刘氏,原籍江西临江,后随父游居宾川县。阮嘉祥之父阮绍南,字钦相,原籍安福县。刘阮两家原本就是沾亲带故的远房亲戚,后来相认并结为秦晋之好。刘氏嫁到阮家,不但能勤俭持家,而且还识大体顾大局,接人待客热情周到,每逢三亲六戚家有红白喜事,她都竭尽全力帮忙操持且娴熟有方,被邻居们称赞为“女君子”。其公阮绍南性格豪爽,乐善好施,家中经常高朋满座;丈夫阮嘉祥善解其老父心意,家宴常使宾客们尽兴而归;而刘氏常持守在则,添肴端饭,恭敬有佳。
阮绍南年愈七旬时,得了重病,卧病在床,访遍远近四邻的名医均无药可治。刘氏看到其公的病一天重似一天,苦闷徘徊,不知所措,每天以泪洗面,无计可施。一日,刘氏偶听邻里说“人肉甚于药”。她暗自到卧室里拿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剁成肉沫,煮商汤,端到阮公床前作食而进之。过了几天,阮公的病就痊愈了。尔后,清驿家乡父老们均被刘氏的孝行所感动,打算向朝廷告白此事,刘氏急迫摇手说:“这是我家的叨咀小事,何必要去博取高名呢?”
又过了许多年,刘氏自己生病,无法医治。其长女阮甫适年10岁,亦像其母一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剁成肉沫,煮成汤,给刘氏吃了,刘氏的病随之痊愈。后来,此事渐渐地在永北府境内流传开来。人们经常议论说:“龙生龙,凤生凤,孝种生孝子,难道是假的吗?”
阮嘉祥贤敏好学,屡次高中,官拜四川省潼川州知州。任上,他爱民如子,礼贤下士,恪尽职守。其妻刘氏每月上中下三次换洗公婆衣物,一日三餐只吃个半饱。她常对相邻们说:“我以这种方式来辅佐夫君的清廉。”阮嘉祥在潼川州上下都博得了好名声,于是天启就敕封其父阮绍南为“奉直大夫”,刘氏被赐封为“宜人”(皇帝敕封命夫人的一种,一至五品官员母亲或夫人,可敕封为淑人、恭人、安人和宜人等称号,有俸禄,没实权)。阮嘉祥的儿子阮堦才隽贤惠,被选为贡生。他撰写的文章,素来有斌德之风。每天晚上,他都陪伴在母亲织布的机梭旁的灯火下,接受刘氏的指点。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过:“自古以来,培养子女的高尚品德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道要从孩提时开始。我家的家训,就是从我幼小时候父母教授《孝经》开始的。每天晚上,兄妹几人都在父母的灯烛下听父母讲授《孝经》要义,做到眼到心到,把孝顺父母的好种子耕植于心田;有朝一日,我们也可能会像‘刘宜人’那样,习惯成自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现如今,刘阮两家割股商汤,儿媳妇救治翁公,女儿救治母亲。她们不图什么好名声,也不撰写请求封赏的文章。母女俩都能勤勤恳恳做人,危难时刻都能忍痛割肉救济病危的长辈,如果不是诗书礼仪厚重的人,能做到吗?血泪溅到刀刃上,疼痛揪心似的难过,其惨状不是常人能够想像的。那样的巨痛和恐怖,是难以言状的啊!在冥冥之中,就是鬼神看见这样惨烈的境况,也要皱紧眉头了。诚然,病魔亦只好望而却步了!这样感人肺腑的事迹,与壮士断腕又什么区别呢?”
以上文字来源于阮嘉祥之子阮堦千里迢迢到上海市请陈继儒为其母刘氏撰写的《世孝阮母刘宜人传》一文。我把这篇传记找到并译释出来,是想告诉世人:乌鸦有反哺之恩,又何况是人呢?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这种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下去。需要指出的是,“金刀股调药尝”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现代社会的孝文化和新风尚。
顺治帝十三年(1656),江南大儒钱邦芑削发为僧。他从贵州省出发,躲过兵,到达云南永北清驿瑞光寺隐居。钱邦在永北清驿瑞光寺居住期间,曾挥毫写下《世孝歌·并序》,其中有“阮家世孝流庆长,碑传人口名姓香……金刀刲股调药尝,一匙入口心清凉”的诗句。据《永北直隶厅志》载:“清驿瑞光寺,明崇祯七年(1634),甘肃临洮少府阮嘉祥、大理府云州司训阮嘉福与主持寂登共同扩建。”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听祖父讲过有关阮嘉祥重修瑞光寺的故事:一天,帮阮家放牛的哑巴和尚在离瑞光寺不远的山沟里看见一头牤牛正在用脚刨箐沟里的泥巴,他赶到牛刨土的地方,见露出一石缸边角。哑巴和尚继续往下深挖,看见一个四四方方、能容五六立方米大小的青石缸,里面装了满满当当的一大石缸银子。哑巴和尚把显露出来的石缸复原后,连忙跑回家去找来很多人,把石缸里的银子抬回家去。后来,阮嘉祥用拾得的一缸银子扩修了瑞光寺。
其实,这都是在遮人眼目、哄骗世人的传说和故事。真实情况是:明朝末年(崇祯六年1633),正值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地,清军“清剿”农民军时期,阮嘉祥受甘肃省巡抚委派,从临洮府押送进贡税银进京上贡,要路过山西、陕西、河北一带,这正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占领的地区,阮嘉祥就只好绕道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把进贡的税银托运北上。然而,当他回到永北清驿家中时,远方传来“道路封闭,无法通行”的消息。在既不能私吞又无法上缴税银的情况之下,他就把税银用来重修瑞光寺。重修的瑞光寺,有大雄宝殿一座、前后殿两座,庙宇都是斗拱式建筑,金碧辉煌,高大雄伟。
因此,《永北直隶厅志》就有了上述记载。后来,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拆除瑞光寺大殿时,人们从大殿墙壁中找到了当年重修瑞光寺的文字记录。同时,人们还发现了清驿文人雅士们唱和的《瑞光寺诗稿》一本,是研究永胜历史文化的宝贵史料。
参考资料
“阮门世孝”阮嘉祥.丽江日报.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