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卓子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西北2公里处,三面环沟。
西卓子村相关
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既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程度,也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但她却以火热的心肠,热心周到的服务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动了全村老少的心。自2005年担任村委会主任以来,她一心为民谋利的一桩桩感人事迹一直在西卓子村传诵着。
说起李改英,在西卓子有口皆碑,她24岁嫁到西卓子村在村合作医疗站工作,不久就接任了村妇女主任的工作。20年来,无论是农忙农闲、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从没阻挡住她为群众热心服务、排忧解难的脚步。她平时说话不多,却语重心长,胸怀大志,心系大家。如何改变西卓子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刚刚担任村委会主任的她,更多的是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把中央颁布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的向群众宣传。遇事多商量、多讨论、集思广益,把村上的日常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由于她作风扎实,干部齐心协力,群众心悦诚服。
干部群众的信任为她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增强了信心。她审时度势,体察村情民意,组织村组干部献计献策,制定出一套治村方案,李改英把它概括为:发展短平快、力争见成效、敢走特色路、实现新发展,随后将其纳入五年计划之中。
在头绪繁多的事务中,她首先把如何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翻阅各种资料并实地考察,她捕捉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信息,大胆地提出在狠抓原有优质苹果面积500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刁柏产业。创建一个千亩芦笋基地。当许多村民还持观望态度的时候,她首先说服十余名党员带头栽植。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培训技术骨干,为大力发展芦笋产业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全村种芦笋面积已达两千亩,亩均纯收入1500元左右。同时她又积极向县农办争取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继续扩大芦笋种植面积,将种植芦笋作为西卓子村的“一村一品”产业。为了真正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逢年过节她顾不上走亲访友,而是了解市场,多方联系客户,让群众卖上好价钱。看到群众大部分都是白天采集晚上去收购点卖,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经常有翻车事件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她想要是有路灯,群众晚上卖石刁柏就方便多了,同时也可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于是她立刻向有关单位申请,克服重重困难,于2008年2月成功地安装了各巷道路灯。
在农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她又着手解决群众饮水用水困难的问题。西卓子地处渭北旱地带,多年来别说灌溉,就是村民饮水用水都要到其它村子去拉。20多年前村上打的一眼机井安装了自来水,由于当时安装质量差,加之年久失修,管道多处破裂,吃水实在是村民发愁的事情。改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次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到“大地之变•母亲水窖”项目。资金到位后,她立即召开村委会成员会议,成立了自来水安装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李改英同安装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勘察地形,确定管道路线,决定增补一台“无塔上水器”。确定好安装方案后,她督促各小组迅速展开管道的开挖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在2007年安装入户。群众个个激动不已,都夸李改英是一个一心为民办事的好村官。
为了改变村风村貌,加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李改英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活跃群众生活,改变村民精神面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以典型带动全村。2006年春节期间,她组织村里能歌善舞的男女老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总结大会上,表彰了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家庭,并给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公婆”披红戴花,对全村的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挂牌表扬,作为村民学习的榜样,极大的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除了讲文明、树新风、抓典型之外,她还深入到各家各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该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村风好了,村民富了,可她没有停止忙碌的脚步,又想着如何建设村部的大事。经过预算需要7万元资金,加上围墙、绿化至少需要10万元。如果能及时启动,还可争取到国家30.5万元的扶持资金,只要是能为村上谋利益的事,她决不会放过这样的大好时机。于是她又组织村委会成员商议村部建设资金缺口的问题。经过协商,她和书记每人垫付2万元,剩余资金由其他村干部垫付。她是个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人,除了拿出自家1500元外,还从亲戚家借款,然后将集够的2万元交到建筑工地,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干部积极行动,保证了工程按时开工。
李改英为村谋福,为民谋利的事真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
当西卓子村民住进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喝上一口口香甜的自来水时,当一对对和好的夫妻迈步在宽敞的水泥路上的时候,当一户户笋农带劲地数起手里一张张钞票时,他们谁也不会忘记他们敬佩的女村官——李改英同志。
参考资料
http://www.westwomen.org/xiangmu/2008/0904/article_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