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龙属
巢湖龙属(学名:Chaohusaurus),又名巢湖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活于距今约2.3亿年前的早三叠纪中国巢湖市。它们的体态呈鱼形,以食鱼虾为主,属于鱼龙超目。巢湖龙属于鱼龙目中最小的一种,身长约70到170公分,重量约10公斤。它们的外形与杯椎鱼龙、混鱼龙的关系较近,而非较先进的鱼龙,拥有鳍状肢,颈部长,身上没有背鳍,尾鳍短而长基部。巢湖龙的化石在1965年于巢湖城西龟山处首次发现,随后在巢湖龟山、马家山等地也出土了鱼龙化石,这些化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鱼龙化石。
形态特征
巢湖龙属(学名:Chaohusaurus)意为“巢湖蜥蜴”,是种已灭绝、外表类似鱼的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早三叠纪的中国巢湖,属于鱼龙超目。
它们也曾称作安徽蜥(Anhuisaurus)、陈龙(Chensaurus)。它们在1972年被杨钟健、董枝明描述。它们的外形跟杯椎鱼龙目、混鱼龙的关系较近,而非较先进的鱼龙;巢湖龙演化出杯椎鱼龙、混鱼龙,而且巢湖龙有者较类似蜥蜴的外表,而非较晚鱼龙目类似海豚的外形。它们拥有鳍状肢,而非蹼状脚掌,颈部非典型地长,身上没有背鳍。尾鳍是短而长基部。它们是鱼龙类中最小的一种,身长约70到170厘米。重量约10公斤。
最惊人的是它们巨大的眼睛。在测量过的鱼龙眼睛中,最大的直径达到 264 毫米,超过蓝鲸和巨型深海鱿鱼。鱼龙有多大呢?据文字记载,最大的鱼龙目身体长约21米,最小的鱼龙大概长 70 厘米。鱼龙的重量从几公斤到几十吨不等。作为海生爬行纲,鱼龙的生殖方式与一般爬行动物“卵生”的不同,它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西藏喜马拉雅山玛珠穆朗峰地区海拔48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鱼龙化石,其身长10米。古生物学家给它取名叫做喜马拉雅鱼龙。我国还在安徽省发现了三叠纪早期的巢湖龙,一类小型的营底栖生活的鱼龙,以软体动物门为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得最早的鱼龙。
化石
就在发现歌津龙的同时,中国安徽有了真正令人惊喜的东西——安徽巢湖龙出土了。巢湖龙生活在三叠纪早期,目前化石保存完好,清楚地显示出它还带有陆地祖先的一些关键性特征,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鱼龙目是从双孔亚纲中分出来的一个特殊物种这一观点!巢湖龙在认清古生物分类中起到了真正举足轻重的作用。
巢湖龙脊椎骨比较大,像陆地动物一样,这使得它摆动起来不够灵活,广西地质博物馆展示了一块长达7.5米的鱼龙化石,名为周氏黔鱼龙,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完整的鱼龙化石。
6月3日,在广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地史厅,记者看到了这具体态呈鱼形的庞然大物,此时,它不再以海底霸王的形象出现,而是静静横卧在玻璃柜里,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
周氏黔鱼龙系海生
爬行纲,生活于距今约2.3亿年前,以食鱼虾为主,体态呈鱼形,眼眶浑圆,极大,吻部中等长度,牙齿锥状,排列十分紧密,部很短,背段脊柱极度隆起,尾部略向下弯。它代表了三叠纪类型鱼龙目向侏罗纪类型鱼龙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具有三叠纪和侏罗纪鱼龙的典型特征。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鱼龙全部灭绝。
发现地点
安徽巢湖市马家山等地。
安徽巢湖正以“潜龙在渊”的姿态,成为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新热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巢湖龙(Chaohusaurus)等鱼龙化石的发现,就已经让该地区声名鹊起。今年9月开始的化石系统发掘,更让巢湖备受瞩目。
2014年科学家在巢湖马家山发现一具鱼龙目化石,这个鱼龙在大约2.48亿年前的生育过程中丧生。它的部分骨骼是在马家山挖出来的,在母亲的肚子里有一条还未出世的小鱼龙胎儿,另一条已经有一半身体从骨盆里露出来,还有一半仍留在母亲的肚子里,而第三条小鱼龙已经完全脱离母体。第二个胎儿头朝前的姿势预示着鱼龙的胎生发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指出的出生在水中。
发现层位
产出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地层。
南陵湖组马家山剖面本组厚159.53m。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其岩性与化石组成如下。下段:为厚层大理石段,厚48.61m。下部:以瘤状灰岩为主,由灰绿、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深灰色灰岩组成。厚12.95m。产: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北方蛇菊石Nordophiceras sp.,提罗菊石Tirolifes sp.,狄那菊石Dinarifes sp.,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sp.等,以及大量牙形石化石。上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及钙质泥岩、同生砾状灰岩组成。厚35.66m。产: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sp.,希腊菊石?Hellenif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fes sp.,海浪蛤Posidonia sp.,及牙形刺化石等。中段:为瘤状大理石段,厚46.79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以紫红色瘤状灰岩为主,由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泥灰岩夹中薄层灰岩组成,厚16.39m。产: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 sp.,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fes sp.,拟厚褶菊石Propfychifoid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fes sp.,类褶蛤?Heminajas? sp.及牙形石化石。中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厚17.94m。产:海浪蛤Posidonia sp.,及多种牙形刺化石。上部:以灰绿色瘤状大理石主为,由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12.46m。产:假色尔特菊石Pseudoceffifes sp.,克氏蛤Claraia sp.,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fis sp.,及牙形石化石。上段:为薄层黑色灰岩段,厚64.13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由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6.03m。产: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fes sp.,巢湖龙Chaohusaurus sp.,小巧马家山龙(新种) Maijeshansaurus faciles chen (gen.et.sp.nov);裂齿鱼目Perleidiformes fem.et gen indet等及王氏克氏蛤Claraia wang(Paffe),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fis sp,与牙形石化石。上部:以黑色大理石夹炭质页岩为主,由深灰、黑色薄层灰岩夹沥素质页岩、棕色钙质页岩组成,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38.10m。产:克氏蛤Claraia sp.,乐山克氏蛤C.ef.hsueiKu,拟克氏蛤Periclaraia sp.,网纹拟克氏蛤P.reticulata liet Ding等。
生活环境
安徽巢湖马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中段上部-上段下部第 598-630自然层中产出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化石。通过对赋存巢湖龙动物群化石的第598-630自然层的微相类型和稳定一水碳酸钠同位素进行分析,在该段地层中共识别出4种微相类型,分别是红色灰色瘤状厚层含骨针-瓣鳃纲生屑泥晶大理石、灰色含生屑泥质泥晶灰岩、青灰色纹 层状泥质泥晶灰岩和浅灰色含泥质泥晶灰岩,反映当时沉积环境从早到晚由外缓坡脚-深海盆地边缘渐变为外缓坡环境。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该段地层中 δ13C值与δ18O 值普遍偏低。综合微相、沉积相及稳定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断巢湖龙动物群生活在安静的外缓坡环境中,伴生的生物种类及数量相对比较稀少,海水温度总体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