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茨普龙
埃纳尔·赫茨普龙(Ejnar Hertzsprung,1873年10月8日—1967年10月21日),生于丹麦腓特烈斯贝,是一位天文学家。他最早提出绝对星等的概念,以及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恒星颜色和亮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赫罗图的创建。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小行星1693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赫茨普龙是荷兰天文学家雅各布斯·卡普坦的女婿。他于1967年在丹麦罗斯基勒去世。
人物经历
赫茨普龙189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综合工学院,最初专注于照相化学,1902年转向天文学,并在丹麦一小天文台工作。
1909年,他在德国波茨坦天体物理台担任高级天文学家,1919年,他被任命为荷兰莱顿天文台副台长,并于1935年晋升为台长。1945年退休后,他返回丹麦。
赫茨普龙在1905年至1907年期间提出存在巨星和矮星两类光度截然不同的恒星。
1911年,他发表了昴宿星团和毕宿星团的颜色-星等图,这与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H.N.罗素独立绘制的光谱-光度图本质上一致。这种图后来被命名为赫茨普龙-罗素图,简称赫罗图或HR图。赫罗图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恒星演化理论的发展。
1911年,赫茨普龙确认北极星是一颗变星,并精确测出其光变幅度为0.171星等。
在1912年,美国女天文学家H.S.勒维特发现小麦哲伦星系内变星的变光周期与视星等的关系后,赫茨普龙指出这些变星是造父变星,并在1913年定出了周光关系的零点,从而导致了造父视差法的建立。1922年,他发现赫罗图中巨星序与主星序之间存在一个空区,被称为赫茨普龙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