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华(1954年-)是一位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如皋市。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卢新华的创作涵盖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伤痕》在1978年发表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伤痕文学”思潮的代表之一,追溯了文化大革命的记忆。卢新华的其他代表作包括《紫禁女》《伤魂》和《财富如水》等。他的创作关注中国城乡变化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和心理层面的冲击和变化。除了写作,卢新华还曾担任过《文汇报》的记者,并在1986年留学美国。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客座教授。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
1972年应征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汇报》记者。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8年因发表《伤痕》而一举成名,“伤痕”一词之后成为追溯文革记忆的文学思潮的名称。
大学毕业后不久卢新华就下海经商,随后赴美,事业上几起几落,曾在纽约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2004年推出的新作《紫禁女》讲述的是一个生理残疾的女子和三个男人的情感故事。
2020年7月29日为切实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专家对高校美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咨询、评估和指导等作用,教育部决定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美育教指委)。卢新华为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品介绍
1978年,“文革”刚结束,文学界还是万马齐喑,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以一个整版刊出,轰动全国,引发出反思、追忆“文革”的文学思潮,开创了“伤痕文学”。2013年,卢新华携新作《伤魂》重磅归来,本书中有不少黑色幽默和看似荒诞又十分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读起来会让人联想到契诃夫、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等,有种“传统”文学特有的味道。
个人作品
文学创作
1978年在文汇报上刊登的《伤痕》1978年8月11日,上海市的《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登出他的那篇让“全中国的读者泪流成河”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由此发端的“伤痕文学”也成为此后一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主流。流着泪写完《伤痕》。30年前初春的那个深夜,当年轻的卢新华在未婚妻家小小的阁楼上熬夜写作自己的小说处女作《伤痕》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的命运会从此发生巨变。时针指向次日凌晨两点,那篇不到万字的小说大功告成。
“流着泪写完的瞬间,我就感到作品一定是成功的。我深信罗曼·罗兰的话: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这是一个与亲情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女青年王晓华,在“文革”中和被打成“叛徒”的母亲决裂,离家出走,多年来对母亲心存怨恨。为了改造自己,也为了能够脱离“叛徒”母亲,她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渤海湾畔的一个农村扎下了根。在她的自我改造过程中,尽管作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不能融合到主流的“上进”行列。恋人又由于自己的家庭问题而不能上大学,被迫中止往来。8年后,重病的母亲获得平反,渴望见女儿一面。当在农村插队的王晓华终于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我并没有王晓华的经历。但我相信,现实中的王晓华们很难有勇气写这样的东西。因为《伤痕》发表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文革”尚未被否定,“黑五类”的子女仍似惊弓之鸟,不可能去主动惹火烧身。另一方面,我在现实中确实也看到或听到过大量发生在王晓华们身上的故事。可以说,‘伤痕’一词是‘文革’留在我心灵中最深刻的印记。”卢新华如此阐释《伤痕》的创作初衷。
人物评价
除了有着深层的反思意识和强烈的探索精神之外,卢新华的作品中还流露出厚重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驱使他选择“文以载道”作为自己创作活动的总体坐标,努力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做时代的代言人或诊疗者,尽量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与关注,希望能够以此警醒世人。
参考资料
教育部关于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08-18
卢新华-搜狐文化频道.搜狐网.2021-11-03
《伤痕》手稿带你重返“1978”--新闻--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2021-11-09
2017浙江高考作文题竟来自咱如皋人的文章,你认识他么?.搜狐网.2021-11-09
卢新华:从《伤痕》到“放手如来”_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2021-11-09
高考恢复40周年,多少人怀揣文学梦走进复旦.搜狐网.2021-11-09
卢新华的反思与探索.今日头条-人民网.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