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礼记纂言

《礼记纂言》是一部由元朝学者吴澄(1247年—1333年)编撰的三十六卷书籍。吴澄是元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生平事迹见于《易纂言》。根据危素编写的吴氏《年谱》,这本书是在至顺三年(1332年)完成的,当时吴澄担任抚州郡学的职务,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然而,虞集在《行状》中提到,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至顺四年,也就是吴澄去世的那一年完成的。因此,《礼记纂言》可以被视为吴澄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

丛书简介

《礼记》原本是一百三十一篇的文章集合,后来经过戴德和戴圣的整理,分别形成了《大戴礼记》和《礼记》两部著作。吴澄认为《礼记》篇章众多且内容混杂,怀疑其中有许多错误的排序,因此他在每一篇文章中将相关的文本按照类别组织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他还特别标注了每个章节的含义,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主旨。

书中目录

《礼记纂言》共分为三十六篇,这些篇章也遵循了分类的原则。其中包括《通礼》九篇、《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以及《通论》十一篇。每一篇都有自己的标题,比如《通礼》的第一篇是《曲礼》,并附有《少仪》《玉藻》等其他相关篇章。此外,对于《大学》《中庸》这样的经典,吴澄采用了程朱理学的方法,将它们单独列为一本书籍。他还将《投壶》《奔丧》等篇章归入《仪礼》,并且将《冠礼》《昏(婚)礼》《乡饮酒礼》《射义》《燕义》《聘义》这六篇单独汇集成《仪礼传》,这一做法与古代的传统并不一致。整本书的编排井然有序,论述也有独到之处,有时还能提出新的见解,揭示前人未曾发现的观点。虞集在吴澄的《行状》中称赞这部书的编排极为精细,它保存了先王的制度和圣人的言论,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流传下来。尽管虞集的评价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吴澄在这部书中采用的独特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现存版本包括明朝正德年间刻印的版本、嘉靖时期新安黄氏刊印的版本、收录于《四库全书》的版本以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版的版本。

参考资料

礼记纂言 .中华典藏.2024-09-09

礼记.礼记.2024-09-09

吴澄《礼记纂言》.吴澄《礼记纂言》.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