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短脚角龙

短角龙(学名:短角龙)属于角龙下目,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Parrot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北美洲亚洲,在白垩纪末期灭绝。短角龙含义是很短的有角的脸。

生物学史

化石档案

短脚角龙化石标本:五具头骨,以及一副骨架的一部分。

考古发现

蒙大拿州短角龙(B. montanensis)是短角龙的模式种,在蒙大拿州黑脚印地安保留区的双麦迪逊组(约74百万年前)发现的稀有恐龙。它是由查尔斯·吉尔摩(Charles Whitney Gilmore)于1914年所描述并命名。

完先的发现是5头幼龙混杂的遗骸,可能(或不可能)是巢穴的同伴。在这5个标本中,只有一个头颅骨,且是与其身体分离,且为碎片。另外,该头颅骨的眼睛上有小型的隆起,并不像三角龙般有额角,它的鼻角厚而且低,颈部头盾一般的大,但是其化石标本却不完整,这很难确定那里是否有孔洞。

由于短角龙的化石是5头幼龙,而吉尔摩尔亦在1哩外发现另一头接近成年的标本(他认为是同一物种),短角龙有可能其实是已知开角龙亚科的未成年样式。这些化石现被存放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院。

形态特征

小型恐龙,体长2米。

分布范围

生活在距今1亿 - 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被发现于亚洲蒙古国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