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印月,又名“”,位于中国浙江省西湖区西湖西南水域,以江南水上园林及赏月著称,包含小瀛洲及岛南湖面的三座石塔,是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面积6万平方米,是中最大的岛屿。
三潭印月始建于宋代。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在做官的治理西湖,以防湖泥淤积在湖中建三塔作为标记,三潭印月由此而生。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令聂心汤取葑泥绕滩筑埂,成为湖中之湖。万历三十九年,杨万里在南侧仿照旧址,又建造了三座小石塔,至此“”形成。清代雍正五年,浙江省总督李卫浚治西湖区,修缮胜迹。光绪六年,敞堂、层楼位置改为迎翠轩。岛北侧有将领的彭玉麟故居院落,有“闲放台”“一寄楼”。乾隆三十六年,三潭印月岛的“田”字形格局明显,与今日之布局有相似之处。三潭印月在西湖外湖西南部水域,大致范围包括三潭印月岛,及其南侧局部湖面的三座石塔。岛内有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卍字亭、我心相印亭、三潭印月石塔、九曲桥、闲放台、一寄楼、浙江先贤祠旧址、关帝庙(即永明禅院)等景点。
三潭印月是西湖代表性景观之一,体现了历代治理西湖的匠心。三潭,作为极具江南神韵的构筑物,也是杭州市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之一。2021年,三潭印月入选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的杭州“十大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名单。曾多次在杭州市A类“最佳公园(景区)”的评选中荣获最佳公园第一名。
命名
三潭印月岛湖中有三座石塔,相传是苏轼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因塔腹中空,球面塔体上有五个等距离圆洞,月明之夜时,在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五个洞形印入湖面,会呈现出许多月亮,真月假月难以分辨,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历史沿革
始建三塔
吴越时期,首都杭州佛教盛行,寺院密布。西湖中筑有陆岛,岛上建“湖心寺” (又称“水心寺” ),由僧人绍岩主持建造,始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赐额“水心保宁寺”,至北宋中期已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西湖于真宗天禧年间曾一度成为官方认可的放生池。清代小瀛洲称“放生池” ,因此水心保宁寺故址大致在今小瀛洲的位置。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苏轼疏浚西湖,不仅修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而且为防再度淤塞,于湖中立3座石塔,规定三塔标记范围内不准种菱植藕,此湖中有三塔之始。疏浚后的西湖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湖中三塔亭亭而立,渐成一景。后人关于三塔有许多传说,一说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故建浮屠以镇之;或谓三塔为古人镇湖妖之遗物。凡此种种,虽不可信,却无形中将“三塔”与“三潭”扣合在一起,并影响了此后的命名。南宋时杭州市为首都所在,一时文人、画家云集,他们围绕西湖展开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并由此形成一组“西湖十景”题名,其中就有以三塔为主题的“三潭印月” 。水心保宁寺被辟为其水上部分,故寺废,但三塔仍在。南宋政府对西湖进行了多次疏浚和大量园林建设,三潭印月等景点得到很好的维护。
毁寺去塔
元代至明初,统治者对西湖采取“废而不治”的态度,西湖淤积成患。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僧人毒峰重建水心保宁寺于故址,此时南宋聚景园已废多时。孝宗弘治年间(1487-1505年),水心保宁寺及三塔惨遭毁坏。因此,三潭印月一度告别了人们的视线。三塔被毁后,仍可见三塔基。正德三年(1508年),知州杨孟瑛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湖中已无任何人工岛屿或构筑物,三塔基中唯北塔一基略存。
分化发展
此后,北塔基最先得到开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孙孟在北塔遗址上建“振鹭亭” ,在同期文献中更习惯称此亭为湖心亭。至1580年,三塔仍未重建。其后,司礼太监孙隆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对湖心亭进行改建,改建后的湖心亭面积扩大,建筑规格提升,又增加了花木,遂成一湖之胜。明万历年间湖心亭(岛)进一步扩大。喜清阁为三开间重檐歇山楼阁,台基四周为石砌驳,檐角悬挂金铃,色彩艳丽,金碧辉煌。随后,中塔和南塔基址也在地方官员的主持下再次开发。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取葑泥绕滩筑埂,成为湖中之湖,并在岛周围建筑堤坝,作为放生之所。缺失了100多年的三塔景观再次恢复,但新立“三小塔”与宋时三塔并不在同一位置。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钱塘县令杨万里以10年时间在放生池外筑堤,面积进一步扩大,构成“岛中有岛,湖外有湖”的佳境,至此“小瀛洲”形成。明天启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复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为“西湖十景”之一。
官家经营
清代, 三塔久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市,御题西湖十景,前后有大量园林建设,三潭印月也有了新的发展。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省总督李卫浚治西湖,修缮胜迹。湖心寺岁久寺,同年重建。乾隆十八年(1753年)三潭印月建筑布局依旧,但形式有所改变。原先折桥后平台上的三开间歇山建筑改为卷棚硬山建筑。西侧的御碑亭也改成面阔与进深皆为三开间的歇山亭。另外,寺院有规整的院墙围合,墙后为草滩,再无其他建筑。清代改造后的景点仍沿用万历时湖心三塔寺的格局,建筑分布呈现三段式布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潭印月岛的“田”字形格局明显,与今日之布局有相似之处。
“战后”恢复
1860-1864年,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西湖园林遭到严重破坏。战乱平定以后,西湖周边的园林营建活动又很快展开。此时的园林建设不是由官方主导的,因此不似康乾时期那样大规模、大范围,而多是通过在局部地区营建私园、复建古迹等活动带动起来的。
三潭印月的恢复就是这样。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任兵部侍郎兼长江水师提督的彭玉麟(1817-1890)以巡江之名请旨于杭州市筑屋,于放生池北辟建“退省庵”、“辟虚阁”以容图书。彭玉麟去世后,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名为彭公祠。
辛亥革命以后,彭公祠于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浙江先贤祠,奉祀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吕留良、杭世骏和齐周华等人。光绪六年(1880年),内岛上建“德方伯馨精舍” ,为浙江省布政使德馨公游憩之所,敞堂、层楼位置改为迎翠轩。岛北侧有湘军将领彭玉麟的彭玉麟故居院落,有“闲放台”、“一寄楼”。岛内有柳、荷、枫、木芙蓉等传统植物景观,其中在环池植有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即“鱼沼秋蓉”。清末至民国,三潭印月岛上同时融合了3种类型的建筑,为公共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和私家宅院建筑。建筑主要集中在岛北、岛中和岛南3个部分,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游线。
景区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三潭印月总体布局及建筑情况与民国时期相似。岛之东北面、东面、西南面均有游船埠头。东北角埠头有“小瀛洲”石牌坊,浙江先贤祠,祠前有九狮石立于水中。过“小瀛洲”牌坊顺桥前行,有“开网亭”、 “亭亭亭” ,再南有“卍字亭” ,亭对面为“曲径通幽”花墙,可通闲放台与一寄楼。沿主园路再西过桥为三潭印月岛中之岛,有亭建于十字路口,亭西原有关帝庙(即永明禅院)等。再往西南过桥为三潭印月御碑亭,再南即“我心相印亭”。然而由于岁久不治,三潭一带湖泥壅塞,外堤地面沉陷难以举步,亭颓然欲圮。为更好地适应游览的需要,当地园林部门对三潭印月进行了重点改造和长期维护,其建筑仍以传统木构建筑为主,并尽量保持原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潭印月”,位于西湖外湖的西南侧水域,是西湖内最大的一个岛屿,全岛面积约为7.67公顷。四周是环形堤埂,水面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呈现“田”字形格局,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绿岛廊桥曲折、清秀宁静,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岛屿南侧湖面上有3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约2.5米,露出水面约2米,有“明月映深潭,塔分一十八”之说,也成为中秋赏月胜地。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有“小瀛洲”之称。
水文
西湖是个半封闭的静水湖泊,中有绿水,湖山映衬,呈相得益彰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湖区间由桥孔连通,西湖的水面积包括湖中岛屿为6.5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最深处在5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
地质地貌
三潭印月岛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疏浚的湖泥堆积而成的。由于淤泥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矿物质,使得土壤肥沃,适合植物生长,故而岛上植物枝繁叶茂,地被郁郁葱葱。
景区布局
三潭印月岛是中最大的岛屿,位于西湖西南水域。全岛面积约为7.67公顷,从空中俯瞰“小瀛洲”,形状像一个“田”字,外围一圈环状堤埂全长约有928米,东西方向的内堤宽约8.5米,长度约232米。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主要的人文景观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东北角处有“小瀛洲”石牌坊,浙江先贤祠等,先贤祠前有九石狮立于湖中,穿过小瀛洲牌坊向前走,有“开网亭‘’,再往西侧,亭对面有花墙,沿花墙往西走过桥,即为三潭印月中心点,中心点十字路口有亭,亭西方向有“永明禅院”等景观,再往西过桥,即可看到“三潭印月”碑亭,我心相印亭等景观,亭前湖面即可看到三座石塔,取鼎足之势。
重要景点
三潭印月岛作为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主要景点有九狮石、开网亭、御碑亭、我心相印亭、三潭印月石塔、九曲桥、闲放台、浙江先贤祠旧址等。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
九狮石
九狮石立于清代光绪年间,高约3米,宽约1.8米,整体造型玲珑错落,通过不同位置观看,似乎有九只狮子盘旋在一起,故称“九石狮”。将皱、漏、透、瘦的太湖石堆叠成景观小品,也是中国园林造景艺术的传统技法。
开网亭
曲桥右侧转角处,立有一座三角小亭,亭顶有丹顶鹤,三角形制的亭子在西湖风景名胜中很少见,该亭初建于清代光绪年间,面积6.25平方米,亭子西北,西南两侧临水,东侧敞开与桥面道路相连,这样的设计与佛经中所说的“网开一面,放生而去”的意思相合,故而取名为“开网亭”。
御碑亭
曲桥中间的四方碑亭“御碑亭”是三潭印月景名石碑的保护建筑,面积约有27平方米,通高约7米,六角攒尖顶。亭内有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时御笔题写的“三潭印月”景名石碑。
我心相印亭
我心相印亭初建于清康熙年间,其历史比岛内其他亭子历史更久远,取自佛教禅语“不须言,彼此意会”之意。
三潭印月石塔
三潭印月石塔最早出现在北宋元祐五年,杭州市知州苏轼疏浚西湖,以防湖泥淤积在湖中,建造三个石塔作为标记,此湖中有三塔之始。疏浚后的西湖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湖中三塔亭亭而立,渐成一景。苏轼的崇圣寺三塔现已不存于世。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重新修缮小瀛洲时,复建出了现有的三座石塔。
三潭印月石塔如何“印月”有三种说法。一是在夏秋月夜,尤其是在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从三潭上倒映湖面,此时,月光、水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溶成一片。又认为夏秋黑夜,如果在塔里燃点灯烛,烛光从三个潭中的五个圆孔中透出,远远望去,宛如有许多小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闪闪灼灼,形成奇妙的“印月”景观。再是清代陆次云《湖壖杂记》所述,清顺治九年(公元 1652年)春,有一天晚上,他与友人在将台山顶凝望,见湖中有三大圆晕,出现在放生池左边,他问和尚,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三潭印月”。他悟出“印月”的道理:其似月而非真月。此又是第三种涵义。
由于塔身表面都有轻微的流水侵蚀、风化、裂隙、缺损等问题,而且还长了地衣、青苔等衍生物,用于修复三塔用的石材都是严州青,这种石材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鲜艳,不易风化。三潭印月的石塔,是榫卯结构,由很多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塔基、塔身、宝盖、六边小亭、小宝盖、葫芦顶等,每部分间都用中国传统的石榫头连接。石塔塔基则用的是松木桩,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比较多的打桩方式。2009年以后,园文部门加固了石塔周围原有护栏,做了两道直径6米的“槽钢保护墙”,增强了护栏的抗冲击力。
九曲桥
“三潭印月”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曲桥位于“田”字中轴,贯穿“三潭印月”南北,也是“三潭印月”主轴线。今修复后的曲桥基本恢复了清代雍正五年的历史原貌,再现了九曲桥在“三潭印月”中的特色。
时令景观
三潭印月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任何一个时节都能感受其美轮美奂的景致。
春季
万物复苏,新柳吐绿,杜鹃、桃花、樱花、棣堂、蔷薇三姐妹,争相盛放。
夏季
荷风四面,睡莲,荷花,王莲,湖面风光旖旎,争妍斗艳。
秋季
蒜石花悄然挺出,秋叶渐次变红,乌桕,红枫,鸡爪械等,如火焰般蔓延。
冬季
香樟、桂花等树木常青。宿存的红果、耐寒的茶梅,在白雪中珊珊可爱。
开发与保护
2008年起,杭州市人民政府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尊重历史原貌、最小干扰为原则,以生态保护为立足点,对三潭印月岛上的文物、建筑、曲桥、园路、植物等文化与自然景观要素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与整治。在不影响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尽量尊重西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景观,作较少的改动和还原性修复,充分体现“三潭印月"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时的岛内空间关系,还原其景观要素的真实性。
开发
整合管理用房
“三潭印月”东北侧闲放台建筑的东面有一组院落,现为管理用房。为体现建筑原有意境,提升其完整性,在整治工程中整合管理用房规模及平面布置:调整其院内游览线路,共拆除原有管理用房200.80㎡、长廊135.55㎡,调整管理用房141.14㎡。整治后,该区域的建筑密度由17%降至11%,整组建筑灵活布置,强调了附院与闲放台的空间关系,形成迂回逶曲的园林空间。
削减部分码头
由于原有码头位置不合理、面积过大,影响了堤岸自然景观及通视效果,而过多的游客上岛游览也对岛内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为此,2010年,在整治工程中拆除花港码头约210㎡,削减大华码头约120㎡的面积。其余4处码头原为机割面桐庐石材,平面为几何形态,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根据整治方案,分别采用80厚自然形青岩石和60厚柳桉硬木板铺装为码头面材,调整面积约700㎡,整治后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根据岛内接待容量及码头数量,通过引流与合理制定游览管理方案等方法,控制人流量。通过旅游咨询平台引导游客安排错季游、城区游、周边游等方法减少上岛的游客数量。合理制定假日管理方案,在节假日及旅游旺季,严格控制游船数量,实行动态预警机制,确保岛上游览秩序。
恢复建筑空间关系
“我心相印”亭为观赏明月、石塔景观点,建于清代。整治前为清代风格的三开间歇山顶钢砼亭,两侧有翼,与御碑亭以三折曲桥相连。由于“文革”时期东侧增加二间翼墙,影响了该亭与曲桥及御碑亭,之间的空间关系,为恢复清代时期岛内建筑空间及基本风格,也充分表现“我心相印”亭与三塔之间的框景关系,拆除“我心相印”亭两间翼墙。
增设游客服务中心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在“三潭印月”亭内利用墙面空间及西北角位置增设游客服务中心。内设介绍“西湖老十景”人文内涵及自然景观的图文史料,使中外游客更进一步解读“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普世价值的内涵。同时,为游客提供讲解、咨询、出借雨具、轮椅、拐杖、婴儿推车、常用救急药品、针线包等服务内容。
保护
文物保护
“三潭印月”南侧湖面有一处省级历史文物——西湖三潭石塔,以及重要的题名景观碑——乾隆御碑。在整治工程中,对三石塔及御碑按省级文物保护与修缮的相关条例进行保护。
2002年,将湖中三个石塔内燃的灯烛更换为灯片,洞口糊了绢布,从此三潭的灯光与西湖亮灯同步。2013年石塔周边60米增设了防护栏、防浪涌网及安全警示灯。西湖管理部门每月会对石塔进行一次清洗,半年会对三塔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在2013年10月对三潭石塔的勘察中,勘察者将三潭石塔本身的定位数据,水下基础、相对关系乃至中秋节三潭印月点灯仪式等均做了全面记录,论述了这些空间关系、文化仪式的历史流变与遗产价值,将这些遗产信息纳入到三潭石塔的后续保护监测中。
在应急预案中,遗产管理部门已考虑到船只撞击事故的可能性而对石塔做了一定程度的防护处理。湖中三石塔,为明代遗存,呈等边三角布置,位于小瀛洲南侧湖面。石塔为圆球状,塔身中空,有5个小圆孔,每塔相距62m,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岛上观赏月、塔、湖的相互映照,是可以引发禅境思考和感悟的特色景观。根据文物保护相关条例,对文物本体外进行钢结构永久性围架式保护。同时,建立动态监测平台,通过视频、摄像头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塔体位移及周边动态,从而确保石塔文物安全。
题刻“三潭印月”景名的御碑是西湖题名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位于“我心相印”亭北侧21m,为清康熙三十八年而立。整治前碑体四周呈六边形的硬木栅栏离碑体较近,游客容易触摸碑体,使碑体产生污垢,同时影响其安全性、稳定性。为此,对木栅栏用水曲柳硬木加大规格。整治后,游客只能观赏,不能触摸到碑体,对碑体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建筑修复
根据整治方案,对每处建筑构件进行检测,按修旧如旧原则,对花鸟厅、闲放台、“我心相印”亭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花鸟厅修复
整治前花鸟厅地坪为水泥地坪,不符合清代建筑的材料特征,同时部分门窗花格破损及缺失。根据历史建筑的材料特征,地坪改用40×40×60泥质仿京砖铺装,破损与缺失的门窗及花格按原样原材质修复。
闲放台修复
在“文革”时期,曾对闲放台连廊与东侧管理用房建筑群进行过改造。该建筑现状为局部构架倾斜、部分构件(如挂落、柱)缺损。因此,对闲放台东侧廊进行了屋架矫正以及木构件的修复。
“我心相印”亭修缮
“我心相印”亭处于岛上观赏月、塔、湖的主要观赏点,游客量大,坐凳板与美人靠破损严重。按整治要求,对坐凳板与美人靠进行整架修整、局部修复。用原规格、原断面形状的老原木,按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原亭内地面为水泥地坪,为统一风格,地坪改用350×350×60泥质仿京砖铺装。
九曲桥与园路的恢复
九曲桥
“三潭印月”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曲桥位于“田”字中轴,贯穿“三潭印月”南北,也是“三潭印月”主轴线。由于现有曲桥为混凝土材质,与历史原貌不符,因此在整治工程中还原了曲桥的材质与传统形式。
整治前,曲桥的材质、梁与板搁置关系、栏杆形式等与历史资料及相关历史照片不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基础与老桥柱间稳定性及老桥柱风化程度,将钢筋混凝土桥梁换为江南一带常用的绍兴东湖老石梁,还原清代时期的石桥质感。修复后的曲桥基本恢复了清代雍正五年的历史原貌,再现了九曲桥在“三潭印月”中的特色,符合申遗整治的“真实性”原则。
园路
在园路修复上,依据整治方案及清代时期老照片,确定形式为中央冲筋石板、两侧弹石。结合现状石板园路进行局部修复,将2.4m宽园路两侧各拆除0.8m石板及垫层,铺设120×120老石制成的小弹石,侧石选用自然形老石。中央0.8m石板表面采用烧毛与自然粗凿相结合的处理,再用水与高锰酸钾按一定比例几次涂刷,色质如旧。修复后园路充分体现雍正年间游步道的风格特征。
植物的保护与调整
西湖特色植物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6大要素之一。在整治工程中,结合原有古树与历史资料,对植物进行了保护与调整。2005年起,杭州西湖湖滨管理处对三潭印月岛进行了多次绿化改造,根据环境特点,配置了地被植物20余种,形成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古树保护
“三潭印月”岛上有百年以上古树13株,分别为南川柳、香樟、乌桕、小叶白蜡树、安石榴与日本五针松等。其中南川柳大多种植在水岸边,倾斜生长,为使南川柳在台风或雨季时有较强稳定性,我们在整治中对“老柳”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倾向湖面的“老柳”采用2根 φ60钢管作支撑,上端用5mm钢板打成树枝状与钢支撑顶端电焊连接,托枝处用20mm厚橡胶垫托于树枝。同时,对古树中树体的空洞进行清理、消毒、仿树皮式补洞,保持其正常生长能力。
特色植物的补植
清代(17—19世纪)岛内有柳、荷、枫、木芙蓉等传统植物景观,其中在环池植有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即“鱼沼秋蓉”。经现场对成景位置的多次比较,在碑亭与曲桥附近及纵轴线对景位置成丛补植6-7处(4-5株/丛)木芙蓉。恢复花鸟厅旁2组以羽毛枫为背景的自然植物花境,调整了植物群落间通视线。同时对岛内4个内湖水面,种植了建德红莲等2个荷花品种(约400-420㎡),增加了4个睡莲品种,荷花与睡莲组成夏季特色水景,提升了以垂柳、荷花、红枫、木芙蓉等传统植物为主的特色植物景观。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条黑鱼精逃出龙宫变成一个大汉闯到钱塘江作乱,钱塘江两岸的百姓叫苦连天。有一天他到杭州城隍庙遇到一个卖馄饨面的摊子,一连吃了五碗后突然肚子痛的大叫,在地上打滚后将馄饨面给吐了出来。而那卖面的老太太化成了观音菩萨,她将浮尘一拂,馄饨面变成了一根铁锁链,把黑鱼精给锁住了,之后将黑鱼精镇压在进不去光的大井底,说除非井头现天光他才能出来。但是有一年杭州市来了个新知府,提灯夜巡的时候,灯光照在了大井上,黑鱼精顿时就挣脱铁锁逃了出来。出来后他怕观音菩萨再来收拾它,就钻入西湖中,钻了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时躲在深潭里睡懒觉,时不时地出来吃当地的百姓和船只。没想到有一次观音菩萨路过,看到黑鱼精逃出大井作乱,就向如来佛借来供桌前的一只香炉。正好黑鱼精窜出湖面准备寻找食物,观音菩萨挥手抬起香炉,将香炉对准黑鱼精的头部压下去。黑鱼精连忙躲入湖中,这时候香炉却射出越来越大的万道金光,将黑鱼精镇压在西湖底下了。因为是倒扣着的,香炉的三只脚就留在了湖面上,也就是现在的三座石塔。据说因为香炉的香灰倒翻在湖里,从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文学作品
诗词
书籍
西湖十景系列书籍是作者王旭烽以西湖为背景,以历史上的“西湖十景”为切入点的小说集。十部中篇小说既独立成书,又相互联系,构成了这部浸透着江南韵味的丛书。本书《三潭印月》是其中的一部中篇小说。“我”因偶然看到一张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拍于西湖的老照片而引发杭州市鼎鼎有名的关于“穗庐茶主”的往事。作者讲述从这位茶主在白俄罗斯流亡到“穗庐”的现在的故事,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岁月故事。
2023年7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叶露盈插画作品《西湖民间故事(典藏版)》,该书通过焕发童趣光彩的三潭印月的民间故事,让读者尤其是孩子们从小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
影视音乐
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于2010年3月2日亮相荧屏,引起巨大反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历时近4年精心打造的这部电视艺术作品,对于电视艺术的文化重构具有启示意义。
以三潭印月为主题的纯音乐《三潭印月》收录于中国民族交响乐之父彭修文的民族交响乐佳作《彩云追月》,由彭修文、彭晓黄指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
艺术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第五套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的是三潭印月盛景。
油画家、美术家秦宣夫在1963年创作的《三潭印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重要事件
毛泽东改三潭印月长联
1954年春,毛泽东在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看到康有为书写的一副长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此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西湖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烟销,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熙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参加会议时,忽然想到这幅长联,于是作了研究,修改并题写了此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食篿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烟销,禅心止水,历尽千年陈迹,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欲何之。”2004年12月26日,毛泽东111周年诞辰,西湖三潭印月景点上镌刻了毛泽东主席书写的这副楹联碑石。
游船撞击三潭印月
2013年7月29日21时25分,一艘载客夜游的游船冲破三潭印月南侧石塔外围的两道钢质护栏,船头侧击到南侧石塔,致使这座石塔水上部分倒入湖中。水域管理处和西湖景区公安接报后,连夜在“三潭印月”景区开展打捞工作,邀请相关专家指挥打捞,至7月30日6时,落水石塔被打捞出水。事发水域水深大约有4米,湖底积有较多淤泥,因此倒入水中的石塔并没有破碎,所以在打捞出水后马上就恢复了原貌。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西湖水域管理部门扩大了三潭印月三座石塔的保护和安全警戒范围。西湖景区管理员按国宝的标准,在三塔周边60米,增设防护栏。防护栏和湖面持平;防护栏上已安全警示灯。
文化活动
中秋活动
2022年西湖中秋拜月以西湖为核心多板块联动,分湖上区域的“风月无边”宋风夜游、吴山区域的“登高望月”城隍游园、岸上区域的“花好月圆”观光巡游三大板块。其中“风月无边”宋风夜游板块,将再次点亮西湖,“重现”三潭印月“33个月亮”的经典传说。船只途经湖心亭,可乘船欣赏宋式雅乐,和家人好友泛舟湖上,来一场幸甚至哉的“寻月之旅”。为了让更多游客参与到西湖中秋拜月活动中,还特别增加了西湖游船数量,为市民游客提供上岛夜游体验——随着西湖游船,于清风朗月之下,缓缓抵达小瀛洲。
参考资料
《三潭印月楹联》.杭州党史与地方志.2023-12-02
《小瀛洲(三潭印月)》.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2-02
《一岛三潭四季——恍若世外仙山的“小瀛洲”》.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2023-12-02
《【明】三潭印月(小瀛洲)》.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2-02
三潭印月被撞剩"两潭" 现已修复开始体验.人民网.2025-04-24
《凭什么你是宇宙第一赏月点?不要问我,皇帝和他爷爷定的》.浙江日报.2023-12-02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吴江档案局.2023-12-02
《即将维修的三潭印月》.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12-02
《西湖“三潭印月”的传说》 .搜狐网.2023-12-03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豆瓣读书.2023-12-18
《西湖民间故事(典藏版)》.豆瓣读书.2023-12-19
彩云追月.豆瓣音乐.2023-12-21
《江山胜迹,时代图画》.微信公众号.2023-12-02
《西湖"三潭印月"遭游船撞击 被撞断石塔已基本修复》.人民网.2023-12-02
《今年中秋,杭州西湖“寻月之旅”精彩纷呈》.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