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侠短篇集》收入徐皓峰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完成的三个短篇新作:《师父》《国士》《刀背藏身》。《师父》已获《人民文学》杂志短篇金奖。另外三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柳白猿别传》《民国刺客柳白猿》创作于2003至2005年,已由作者改编成电影作品。十年武侠短篇创作的轨迹和变化已经呈现在这里了。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刀背藏身:徐皓峰武侠短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导演,作家,道教研究学者,民间武术整理者。
1973年生,高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油画专业,大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文学作品──
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
影评集:《刀与星辰》
导演作品──
话剧:《北京无冬天》、《这块儿的黎明静悄悄》
图书目录
自序
纸上文章贵毫端血泪多
师父
国士
刀背藏身
倭寇的踪迹
民国刺客柳白猿
柳白猿别传
后记一黎明即起
后记二人民不答应
后记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朱子家训》的开篇语,也是老辈人一日的开头事。每想此句,不禁唏嘘,我这一代人早不拥有早晨,即便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日之始,是闹钟惊醒,塞口东西,出门奔走。
老辈人的早睡早起,是个什么概念?四点钟自然而醒,方算一个早晨,四点钟醒,身体最舒服,可以试试,比五点钟舒服。
一个民族改变了一日开始的时间,便换了心理,我们与老辈人甚至不是一个人种。晚睡晚起的民族和早睡早起的民族,审美和思维方式肯定不同。
威廉·福克纳也在好莱坞写剧本,目的是“家里能有个游泳池”,好莱坞对他的策略是“不死不活养起来”,他写的剧本不管好莱坞剧作原则,好莱坞也不管,照样买单,让别人改写。
八九十年代,作家群体普遍转化为影视编剧群体,小说叙事接近于好莱坞电影剧作,读者和观众划了等号。我们做不成“不死不活”的福克纳,因为我们的电影业尚不是好莱坞,非生即死。
……
另一种电影,在情节上是敢于偷工减料、在人物上敢于不掏心掏肺,却因为有一个开阔心胸的理念、有一份值得辨析的真情,让人觉得完整。
情节的完整并非完整,人物行动的心理依据也非依据。完整,对于观众而言,是心绪满足,而不是技术达标。
在国画而言,近乎无人的《溪山行旅图》的地位远比人满为患的《清明上河图》地位高,在于一个是心绪,一个是头绪——生活的各种头绪。而心绪则是生命品质。
叙事艺术,不管小说电影,首先满足的是求生欲望——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
2013.3.15
序言
标题是赵焕亭诗句,1922年,他将武术改称了武功。原本帝王开疆平乱,方是武功。大家沿用他的概念,忘了他。
他1922年写武侠小说,因总拿不到稿费,1937年前后放弃。他的第一部小说叫《奇侠精忠传》,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事,开篇写个大雨天,两名四品武官躲在民宅门檐下,不敲门人户——扰民失身份。
写一人考得了秀才,要承担公益,要损许多“不声不响”的钱——办事的路费杂费都自己掏。文人有地位,到乡里耍蛮犯浑的小吏,见来了秀才,立刻变客气,好言好语地走了。
他是官宦子弟,年幼即随父宦游多省,了解官样民情。我看他的武侠,是看人间厚道。
他因写武侠家无存粮,夫人日忧。他逗夫人说,我们这一批学文的,都去了钱眼里,就剩我一个了,老天不帮我,毛笔会帮我。
他拿出武侠小说初稿。写完还不知什么时候,夫人已忘忧,陪他聊天了。晚于他写武侠的还珠楼主、宫白羽、王度庐,都有这样的夫人——如果是武侠作家的命定福利,要赞老天了。
我童年住的那条京城胡同,仅一户无文化人家,安稳低调。七十年代末,他家儿子娶妻,在胡同空地摆的酒席,客人都是外来人,席间不知何故,突然群起对骂。
这场全无顾忌的粗口,震撼胡同居民,觉得天地将变。民间传统,没文化的人要学文人作派,杜月笙是一例。“谁学谁”的关系逆转,便换了人间。
八十年代初,小学中学里,一个男老师培养学生骨干的模式,是将这个学生带到家里,给半杯啤酒,粗口频发地聊天。学生不反感,反觉亲近,从此合心合德。
港台武侠小说袭来时,有古人细节,似乎是份文明——多数人只是看看其中的色情。那年暑假,有同学给我送来四册武侠小说,要求一日看完,他再转送别的同学。他热衷公益,冒雨而来冒雨而去。
现今的我,到了忘记大多数中小学同学名字的年纪,写着武侠小说。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
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
20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