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斑背安缘蝽

斑背安缘(学名;Anoplocnemis binotata Distant),是一种隶属于半翅目缘蝽科的昆虫。该虫与红背安缘蝽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体型较小,腹部背面为黑色。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区。斑背安缘蝽的寄主植物包括大豆、紫穗槐等,成虫和若虫通过吸食叶片及嫩枝、茎端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黑、豆粒萎缩和嫩芽枯萎。

形态特征

斑背安缘蝽成虫体长20~24mm,两侧角间宽8mm。体色为黑褐至黑色,覆盖有白色短毛。触角基部前三节为黑色,第四节基半部为红色,端半部为红褐色,最末端为赭色。复眼为黑褐色。头部较小,头顶前端具有一短纵凹。喙长,可达中足前缘。前胸背板中央带有纵纹,侧缘平直,侧角钝圆。小盾片上有横皱纹。前翅革片为棕褐色,膜片为烟褐色。体腹板为赭褐或黑褐色。雌虫第三腹板中部向后弯曲。雄虫第三腹板中部向后扩展,近第四腹板的后缘形成横瘤突;后足腿节粗壮弯曲,内侧近端扩展成一个三角形齿,后足胫节内侧端部呈小齿状。与红背安缘蝽相比,斑背安缘蝽体型较小,腹部背面黑色,中央有浅色斑点两个,雄虫后足腿节基部无突。

生活习性

斑背安缘蝽在江西省地区一年生三代。成虫在枯草丛中、树洞和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从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下旬陆续死亡。第一代若虫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二代若虫从6月中旬末至8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上旬至10月下旬产卵。第三代若虫从8月上旬末至11月初孵出,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成虫于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陆续越冬。成虫和若虫白天极为活泼,早晨和傍晚稍迟钝,阳光强烈时多栖息于寄主叶背。初孵若虫在卵壳上停息半天后,即开始取食。成虫交尾多在上午进行。卵多产于叶柄和叶背,少数产在叶面和嫩茎上,散生,偶聚产成行。每雌每次产卵5-14粒,多为7粒,一生可产卵14-35粒。

防治方法

斑背安缘蝽的防治方法包括冬季结合积肥,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铲去杂草,及时堆沤或焚烧,以消灭部分越冬成虫。在成虫和若虫为害期间,可采用广谱性杀虫剂按常规使用浓度喷洒,均有毒杀效果。必要时可喷洒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10%多来宝胶悬剂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l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