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山货乡

山货乡,隶属于河南省禹州市,是以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农机配件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山货回族乡建乡于1984年12月12日,位于禹州市的东北部,是禹州市唯一的民族乡,全乡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13口人,耕地面积10055亩。先后荣获“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河南省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和“地市农业特色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据史志记载,横穿山货村的石梁河历史上曾经通航,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河上的大木筏满载木材、石料、山果等“山货”顺流至此。久而久之,此地逐渐成为西部山区货物运送的集散地,是“北宋时山货下船处”,故得名山货厂,后定名山货。

建制沿革

1951年建立“山货厂回族自治区”。

1956年按宪法规定改为“山货厂回族乡”。

1958年回族乡被取消,纳入人民公社。

1963年县委决定将原山货厂回族乡恢复,挂两个牌子,即“禹县山货厂回族乡”和“禹县山货厂人民公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回族乡并入郭连公社。

1984年12月恢复山货回族乡,辖山货、楼陈、权店、雷庄镇、齐庄、路庄6个行政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山货回族乡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禹州市、许昌市建安区)两市结合部,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东距京广铁路京珠北高速30公里,郑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禹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8年,山货乡下辖6个行政村(2个汉族聚居村、3个回汉聚居村、1个回族集居村),15个自然村,行政村有山货村、楼陈村、路庄村、齐庄村、雷庄村、权店村。

人口民族

总人口13413人,其中回族群众5710人,占总人口的42%。

经济发展

通过创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和山货乡电脑农业网、建立完善乡村两级便民信息服务室、成立中药材种植协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吸引多家药商来乡投资建设中药材基地,探索和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已形成了“中药材为主,养殖业并行,种养相结合”的特色农业格局,药材面积达到1000亩,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全乡发展规模养殖户达100多家,养殖业产值占全乡农业产值的30%以上。

非公经济平稳增长。通过强力推动机械制造工业集聚区建设和提升服务效能,全乡企业总数已达20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2家,形成了铸造、车、磨、刨、镗、铣、滚齿、热处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工艺,行业整体由人工操作向数控技术转化,产品由零部件向整机发展,由粗放型向精密型发展,各种设备4000多台套,常年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各种农机配件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特别是禹州市远洋机械厂生产的微耕机和禹州市富安机床制造公司开发的数控弧齿铣填补了省内空白。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通过回族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蕴,不断加强文化惠民活动。利用汉族传统节庆日、回族开斋节,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和戏剧、腰鼓表演等。全乡6个村委会共有文化室6个、文化书屋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6个、文艺演出队3支,自发组织的舞蹈队2支,文艺演出队、“文化书屋”工作开展情况良好。

基础建设

山货乡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投资35万元的乡客运站投入使用,投资300多万元对2002年实现的“村村通”公路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新建卫生院改扩建项目、群众自来水饮水工程、楼陈、路庄、雷庄村文化广场项目,投资近百万元的山货乡敬老院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各村路灯亮化工程全部完成。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高标准的第二中心小学建成招生。全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逐年提高,奖励扶助、低保五保、大病救助、居民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全面落实。

平安创建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团结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稳定快速反应调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综合治理,加大技防网络建设投入,全乡视频监控从辖区出入口、重点地段、集市、各企事业单位辐射到各村村民小组和村主街道,达150多处,实现了摄像头视频监控村村高密度、全覆盖和24小时实时监控。通过强化实施领导接访、基层化解、干部下访、问责督办、包案负责等制度,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保持市级以上“零访”记录。连续两年荣获“许昌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真正实现了“平安山货”。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