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碎双腔龙
易碎双腔龙(拉丁学名:Amphicoelias fragillimus)为双腔龙属的一种,被认定是最大的蜥脚类恐龙。
易碎双腔龙化石由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柯普(Edward Drinker Cope)所聘请的化石收藏家卢卡斯(Lucas)于1877年挖掘。卢卡斯(Lucas)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卡农城北方的公园发现这个脊椎化石(神经弓及神经棘)。爱德华·德林克·柯普(Edward Drinker Cope)对这块化石的研究表明,虽然这块脊椎化石的保存状况很差,但却异常巨大。初步的测量显示其高度达1.5米,而如果保存完整的话则很可能达到2.7米。爱德华·德林克·柯普(Edward Drinker Cope)于当年8月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双腔龙属的新种——易碎双腔龙。
物种简介
历史
这个部分脊椎的保存状况很差,但却异常的巨大和宽,高度有1.5米高,估计完整的脊椎可达2.7米高。他于1878年把这个标本运送给科普,而科普以此作为新种易碎双腔龙的正模标本(编号AMNH 5777),并于同年8月公布。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fragillimus”而来,即“非常易碎”,意指神经弓的椎板非常薄。从科普发掘时的纪录得知,这个标本从发现圆顶龙属的矿场南面的山上被发现。科普指该位置是属于达科他组(Dakota Formation),年代为侏罗纪晚期,而在同一地层的圆顶龙则是属于莫里逊组(Morrison Formation),年代可追溯至晚侏罗纪的提通阶。一块巨大的股骨化石亦在附近被发现,被估计可能也是属于易碎双腔龙。
化石的疑问
当讨论最大的恐龙时,一般都会忽略易碎双腔龙的巨大骨骼,这是因由于不同的报告都指其脊椎及股骨的下落不明,而尝试寻找的计划都失败。于2006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指出易碎双腔龙标本失踪的可能原因:由于科普在其描述中指该神经弓非常易碎,而当时并没有使骨头硬化及保存化石的相关技术;科普的对手,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80年代首次采用此一技术。而保有易碎双腔龙化石的石矿是严重侵蚀的泥岩,使得该化石容易被粉碎及形成小型、不规则的碎片。所以,它可能在科普描绘完后就被粉碎了,所以科普的插图就只有一个视图,而不是一般的多个视图。但是今天来看易碎双腔龙确实存在,还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
寻找化石
1994年,有科学家尝试去找出易碎双腔龙的原有石矿,当中使用了雷达来探测地下藏有的骨头影像。这个尝试最后失败,是由于化石化的泥岩与周边的岩石同一密度,以致不能分辨出两者。另一个地形研究指出藏有化石的地层经已受严重侵蚀,可能在发掘易碎双腔龙的脊椎及股骨后,该地的大部分的骨骼已经侵蚀、消失。由于易碎双腔龙化石的特殊尺寸及神秘失踪,科普的原始描述就引来了怀疑,有些人更指科普可能是在量度上出现了排版印刷之误。但是卡彭特指出科普的文章充满根据,也显示他是一位出色的古生物学家。而发现化石的时间正好是化石战争,当时科普的竞敌奥塞内尔·马什(O.C. Marsh)却从没有对易碎双腔龙提出怀疑。而马什亦曾雇用侦探监视科普的发现,可能对易碎双腔龙骨头的巨大有了确定。而奥斯本、C.C. Mook、 John S. McIntosh等不同的学者亦都接受科普的资料。所以易碎双腔龙确实存在。
分类
科普将他的发现于1878年两度公布于《美国博物学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期刊,并分类在新的双腔龙属下。他把这个属编入梁龙科内,虽然只有部分的化石碎片,有些学者则将它分类在梁龙超科下,或是梁龙科的“分类未定属”。双腔龙属中首先被命名的种是高双腔龙(正模标本AMHD 5764),是由科普于1877年发现。虽然只有部分的骨骼,但有足够特征可以确定此属的一些特征。高双腔龙的化石较为完好,但就比易碎双腔龙为小。在1921年,奥斯本与C.C. Mook指出易碎双腔龙其实只是非常大的高双腔龙,是高双腔龙的异名;在1998年,John S. McIntosh也同意这个看法。但是卡彭特指出,它们在脊椎的构造上有所差异,足以显示它们是不同的种,或甚至不同的属。
形态特征
若要估计易碎双腔龙的大小,就须假设它与梁龙科的相对比例相似,以较多了解的梁龙科的骨头作缩放比例。在科普原先的纪录,他以此来估计易碎双腔龙的股骨大小。科普发现在其他的蜥脚下目恐龙,尤其是高双腔龙及至高圆顶龙,它们的股骨都是背部最高脊椎的两倍高度,因而估计易碎双腔龙的股骨为3.7米高,前腿5.75米长,后腿7.5米长,臀部高度为9.7米。但这些都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值,可能和实际的体格大小有出入,或许比这小一些,或者还要大很多。于1994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利用相关的梁龙属作为参考,估计易碎双腔龙的股骨大小为3.1到4米长。于2006年,卡彭特就同样利用梁龙重新评估易碎双腔龙的股骨为4.3到4.6米。卡彭特尝试就整头易碎双腔龙的体型作出评估,但发现梁龙不同种的体型差异,会影响其估计结果。假设易碎双腔龙与梁龙有着同一的比例,它的体型就是58米,与保罗在1994年的估计范围(40到60米)吻合。卡彭特也指出易碎双腔龙的最小估计值,亦比其他蜥脚下目更为巨大,如超龙属(32.5米)、腕龙科的波塞东龙属(34米)及泰坦巨龙类的阿根廷龙属(35米),因此易碎双腔龙从体形上来讲才是最大的恐龙,也是史上最大的动物。
假设易碎双腔龙相当瘦,但其体型大小却使它依旧的巨大。与长度相比,体重更难去估计,因为要使用更为复杂的方程式,比例上的小型差异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以卡内基梁龙(Diplodocus carnegii)的估计质量为120公吨,易碎双腔龙的体重就可以是180---220吨。易碎双腔龙体重大于阿根廷龙的100吨。近期,科学家们重新研究估计,发现易碎双腔龙和近亲梁龙属关系较远,而和超龙属迷惑龙更近,认为之前利用梁龙估计易碎双腔龙的体型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准确得。而利用超龙和迷惑龙估算后,得出了新的数据。体长可达到60---80米甚至以上,体重190吨以上,这个显然和这个巨型动物的真实体重更加符合。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易碎最大个体可达60---80米长、臀高10米、头高14-15米之间、体重最重220吨。
新的体型大小估计
作者记述及评论双腔龙的早期发现,描述和消失事件及分类学。根据梁龙超科的椎骨个体发育变化,巨型化科学,描述者的举止,作者结论双腔龙的体型很大可能极度高估。作者根据原描述图重新估计双腔龙标本的数据认为,其椎弓(Neural arch)高度应该是1050mm,描述者当初误写为1500mm。新推测的总椎高度为1.83 米,而根据这数据估计的体型也比较接近目前最大的蜥脚下目。另外,文里也提到去年在阿根廷发现的巨型巨龙类骨床当中的股骨长度有接近2.5米。这样算下来,易碎双腔龙的体长约为40.62m,重80-100吨。与哈氏梁龙(地震龙)的大小差不多,这也使它将“最大恐龙”的称号让位给了普尔塔龙属。
可信度
不过此片论文首席顾问霍纳在业界是出名的老疯子,所以对于这个论文目前只能持观望态度,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古生物学
为何包括双腔龙在内的蜥脚下目恐龙会有着这么巨大的体型?卡彭特指出这种体型是在蜥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阶段出现的,而在晚三叠纪时期就已存在着巨大的物种,显示蜥脚类恐龙的祖先有着巨大化的演化压力。巨大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如象及犀牛),都显示巨大的草食性动物会有较高的消化效率。由于大型的动物有较长的消化系统,食物会留在身体较长时间,容许它们在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来源下生存。在小肠内亦会有大量的发酵室,容许微生物积聚及发酵植物,协助消化。在其演化的历史中,蜥脚下目主要都是在半干燥及干旱的环境发现,而在旱季有着季节性的食物营养价值下降。双腔龙的环境是大草原,而现今巨大草食性动物生存于干燥环境,支持了以上的说法。其他巨大体型的优势则被认为是次要的,如对猎食动物的相对抵抗力、低能量消耗、或长寿等。双腔龙生活的莫里逊组环境类似现今的大草原,由于草要到上白垩纪才出现,蕨类可能是莫里逊组的主要植物及双腔龙的食物来源。虽然有研究指出低卡路里的蕨类不适合作为食物,但是蜥脚下目恐龙的消化系统是适合大量处理这些低营养价值的食物。而这些恐龙的巨大体型,显示应有达20-30米高的巨大树木食物来源,与大草原环境有所矛盾。但是,由于巨大的树木需要更多的水分,它们可能只有很少数量,及沿河流及小峡谷生长。而更有研究指出双腔龙是以这些树木作为遮荫,日间可以令身体凉快,而夜间才在草原摄食。
参考资料
素食恐龙食量惊人 蔬菜也不够吃.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