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趾鼠类是一种属于哺乳纲的鼠类,主要存在于渐新世时期的非洲。这些动物体型类似于松鼠,拥有浓密且柔软的毛发,缺乏坚硬的直毛。它们具有强壮的爪子和脚垫,能够灵活地攀爬岩壁。梳趾鼠类的头部扁平,身体柔韧,能够在狭小的空间中躲避捕食者的追击。
形态特征
梳趾鼠类的个体大小与小型松鼠相当,最小的仅有14厘米长,最大的则能达到24厘米。它们的尾巴相对较短,长度在2.1至6厘米之间。体重范围在160至350克之间。梳趾鼠类的眼睛较大,视觉敏锐,同时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耳朵周围覆盖有鬃毛,有助于防止沙尘进入外耳道。它们的咬肌发达,具有较大的眶下孔。牙齿齿冠较高,终身生长,牙齿咀嚼面上仅有2至3条脊。梳趾鼠类的身体被覆盖着丝状的长毛发,这些毛发不仅保暖,还能抵御热风。不过,当遭遇雨水或潮湿条件时,毛发会黏结成团,难以分散,从而暴露了脆弱的皮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梳趾鼠类需要仔细打理自己的毛发,使用梳趾将毛发梳理得蓬松美观。它们的爪子和脚垫强健有力,使得它们能够快速爬上陡峭的岩壁,逃离危险。梳趾鼠类的头部扁平,身体柔软,能够在狭窄的缝隙中穿行,或者隐藏在岩石裂隙中避难。
栖息环境
梳趾鼠类是啮齿目中的一小分支,隶属于梳趾鼠总科。现存的梳趾鼠类共有四个属,它们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东非的沙漠及半沙漠地区的岩石地带。
生活习性
梳趾鼠类并不建造巢穴或挖掘洞穴,而是利用现有的岩洞或岩石形成的遮蔽处作为栖息地。它们昼伏夜出,夜间在黑暗的岩洞中主要依靠触须感知周围的环境。白天,它们经常在洞外活动。梳趾鼠类偏好温暖的环境,对寒冷和潮湿的条件感到不适。当天气寒冷、刮风或潮湿时,它们的活动显著减少,不愿外出。然而,当阳光明媚时,它们会离开巢穴享受日光浴或觅食。梳趾鼠类最为活跃的时间通常在清晨太阳升起后的五小时内,以及傍晚太阳落山前的两至四小时内。在炎热的正午时段,它们的活动有所减少。梳趾鼠类在温度介于25℃至30℃时最为活跃,但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0℃时,它们的活动就会大大减少。尽管如此,它们仍然能在高达40℃的高温下存活。当气温约为20℃时,梳趾鼠类喜欢躺在平坦的岩石上晒太阳,并花费很长时间整理毛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在梳理后肢毛发时,会采用三足站立的方式,让不承重的第四条腿越过背部,以便清洁另一边的毛发。此外,沙浴也是梳趾鼠类保持毛发表面整洁的重要手段之一。梳趾鼠类是群居动物,主要以植物的叶子、茎、花朵和种子为食,并能从中获取所需水分,无需额外饮水。
物种起源与迁移
梳趾鼠类并非非洲独有的动物,它们的历史远不止于此。通过化石研究,我们了解到梳趾鼠类在非洲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在此之前,非洲并未发现梳趾鼠类的存在。那么,梳趾鼠类究竟源自何方,又是如何迁移到非洲的呢?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目前所知最早的梳趾鼠类化石是在中国湖南省衡东县发现的钟健鼠(Cocomys),它生活在约50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时期。钟健鼠的发现对于啮齿目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生物地层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以中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的名字命名。钟健鼠的体型较小,颅骨长度仅为3厘米,眶下孔相对较小,牙齿齿冠较低,牙齿咀嚼面主要由丘形齿尖构成。钟健鼠代表着目前已知的最早、最原始的梳趾鼠类。由此可见,梳趾鼠类最初可能是在早始新世或更早的时代从亚洲起源的。随后,在始新世中期(约4000万年前),梳趾鼠类在亚洲迅速发展分化,并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西省、湖北、山东省、江苏省、云南省,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中始新世地层中均发现了梳趾鼠类的化石。已知的梳趾鼠类化石种类至少包括四个科二十多个属。到了渐新世(约3000万年前),中亚和东亚的气候变得更加干燥,这种条件下梳趾鼠类在中亚和东亚得到了快速发展。此时的梳趾鼠类形态结构与现代种类相似,个体大小接近现代种类,颅骨上的眶下孔和听泡增大,牙齿齿冠增高,牙齿咀嚼面发育出较发达的齿脊。与现代种类不同的是,它们的牙齿不是终身生长的,仍有齿根,牙齿咀嚼面较为复杂,可见有明显的丘形齿尖和齿脊。在渐新世,梳趾鼠类在中亚和东亚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它们迅速进化繁荣,种类明显分化,个体数量大幅增长。在中亚和东亚地区,尤其是在新疆、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份,以及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梳趾鼠类化石。凡是露出渐新世陆相地层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梳趾鼠类的化石。由于梳趾鼠类进化速度快,种类和个体数量众多,这类动物的化石已经成为确定和划分生物地层年代的标准化石。但是,直到那时,在南亚尚未发现它们的踪迹。在中亚和东亚,梳趾鼠类的发展一直持续到约2000万年前的早中新世初期。
繁荣与衰落
然而,到了约2000万年前的早中新世中期,中亚和东亚的梳趾鼠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种类和个体数量急剧减少。如今,仅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少数地点(如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江苏省)发现了代表两个属三种的少量化石。与此同时,梳趾鼠类在南亚却获得了发展。
迁移原因
梳趾鼠类为何在约2000万年前经历了如此剧烈的变化?这显然与当时的古地理和气候变化有关,特别是与青藏高原的抬升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开始抬升时(大约在始新世和渐新世时),其北部的中国大陆仍然是温暖干燥的,非常适合梳趾鼠类的生长繁殖。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其北部的大面积地区湿度逐渐增加,而气温不断下降。当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约2000米)时,其北部的湿度达到峰值,而气温继续下降,导致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中亚和东亚地区变得湿润和寒冷,这种气候显然不适合梳趾鼠类生存。这种气候迫使梳趾鼠类不得不尽快迁徙,寻找更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对于生活在中亚和东亚的梳趾鼠类而言,当时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条直接向西前往欧洲,另一条向东南前往东南亚,第三条则是向南前往南亚。当时欧洲和东南亚的气候都非常湿润,只有南亚的气候既热又干燥,恰好适合梳趾鼠类的生存繁殖。因此,梳趾鼠类迅速南迁。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梳趾鼠类在中亚和东亚迅速减少并最终消失,而在南亚得以繁衍生息的原因。然而,南亚次大陆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抬升,东南季风增强,南亚的气候也变得湿热,这对于梳趾鼠类的生存构成了挑战。而西亚和非洲的气候条件更为适宜,于是梳趾鼠类不得不再次西迁。梳趾鼠类首先向西抵达西亚,然后经过西亚,在中新世晚期到达非洲。此时非洲的气候可能已经与今天的非洲气候相似,炎热干燥的气候正是梳趾鼠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因此,梳趾鼠类得以在非洲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息至今。
参考资料
老鼠、鼠类和啮齿动物.科学网.2024-08-20
老鼠.安庆师范大学.2024-08-20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始新世Advenimus 梳趾鼠类一新种.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始新世Advenimus 梳趾鼠类一新种.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