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倒根蓼

倒根蓼,属于蓼科植物,其根状茎可供药用。

形态特征

倒根蓼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10至40厘米。其根茎粗壮且呈钩状弯曲,颜色为黑褐色,表面密布老茎叶及托叶鞘,同时有许多须根。植株的茎直立,有多达6个节,无毛覆盖。托叶鞘呈膜质,色泽为褐锈色,形状近似圆筒,上部较宽,顶端倾斜。基生叶子带有较长的叶柄,长度约为7至8厘米,上部有向下延伸的叶翅,叶片形态多样,包括狭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尺寸范围为3至7.5厘米长,1至3厘米宽,顶端逐渐变尖,底部则呈现圆形或微心形,边缘可能有轻微的波浪状。茎上的叶子通常没有叶柄或者仅有短柄,上部的叶子会变成三角状披针形,基部呈心形并紧贴茎部,最上方的叶子较小,可能是线状或刺毛状,有时甚至不存在。花朵以穗状花序的形式生长在茎顶,颜色为粉红色,形状为圆柱状,较为粗短且密集。苞片质地干燥,呈锈色,形状为椭圆形或广卵形,顶端尖锐。花瓣分为五瓣,每瓣均为长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3毫米。雄蕊共有八枚,花药的颜色为紫堇色。雌蕊仅有一枚,花柱细长。果实为黑三棱形。花期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而果期则在8月至9月之间。

分布范围

倒根蓼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栖息环境

这种植物偏好生长在高山地带的火山灰质石砾荒原或高山石缝间。

繁殖方法

夏季时,人们会挖掘倒根蓼的根状茎,去除茎叶及须根后,清洗干净并晾晒干燥,以便后续使用。

医学价值

功效主治

倒根蓼的主要功效包括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以及凉血止血。它可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咳嗽痰多、痔疮便血痢疾腹泻、痈疮肿毒、牙龈肿痛口糜、崩漏以及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倒根蓼的使用方法通常是将其制成汤剂内服,建议剂量为每次5至10克,新鲜的根茎可以增加至15至25克。此外,也可以将倒根蓼煮沸后用来漱口,或将它的根茎研磨成糊状后加入醋,涂抹于患处。

相关论述

《长白山植物药志》记载了倒根蓼的功效,认为它可以凉血解毒,对肠炎、痢疾、子宫出血、痔疮出血、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在外用方面,倒根蓼可以缓解口腔炎、牙龈炎以及痈疮肿毒等问题。

近种区别

在同一个区域内,还有一种名为耳叶拳参的植物,其外观与倒根蓼有些许差异。耳叶蓼的叶子相对较薄,质地为革质,茎中上部的叶子会紧紧包裹住茎部,并且有明显的叶耳,上部的叶子通常不会呈现出丝状或刺毛状。叶子的正反面都比较光滑,没有毛发覆盖,茎部大约有8至9个节。耳叶蓼常见于山坡、草地、沟边、河岸等环境中,广泛分布于本地区的各个地方。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倒根蓼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包括止血、抗菌、止血消炎等功能。此外,实验表明,倒根蓼的毒性极低,对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参考资料

倒根蓼.中医世家.2024-10-22

《中华本草》:倒根蓼.中医参考.2024-10-22

倒根蓼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治疗/药性归经.医学全在线.2024-10-2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