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肥力是土壤在人类耕作熟化过程中的产物,是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肥力。
简介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不仅是土壤的本质特性,也是其生命力的表现。肥沃土壤的特点包括良好的土壤性质、丰富的养分含量、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畅通的土壤通气条件以及吸热和保温能力。因此,提高土壤肥力和培育肥沃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分类
土壤肥力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和经济肥力。自然肥力包括土壤本身具有的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人工肥力则是通过种植绿肥、施肥等方式创造的肥力,其中包括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经济肥力则指通过人工劳动中的各种生产措施,使得土壤肥力能够为植物生长所利用的部分。
提高方法
监测与调整
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网络,长期监测并记录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根据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和肥力水平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管理等措施,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实现植物的持续增产。
耕作技术
深耕与适度免耕相结合,可以疏松和增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熟化土壤,使其由生土变为熟土,由死土变为活土,最终成为肥土。适度的免耕可以在深耕的基础上保持土壤结构的良好状态,减少频繁耕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从而维持土壤肥力。
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如人粪尿、饼粕、家畜家禽粪便、草炭、骨粉、生活垃圾、堆肥、厩肥、污泥、海肥、微生物肥、秸秆肥、甲烷发酵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是一种多元素缓效肥料,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还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耕性和生物活性。有机肥在土壤中的腐解和转化能形成有机无机化合物复合胶体,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耕性。
秸秆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返回农田,可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耕性的改善。秸秆还田也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增强土壤中酶类的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固氮的效果。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有机酸有助于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分解、转化与释放,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化学肥料
合理使用适量的化学肥料,如氮、磷、钾等单元素无机肥,可以通过土壤生物化学作用与转化,向植物根系提供速效养分。化学肥料的施用也能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来源,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分布,保持土壤肥力。
参考资料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5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5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百度学术搜索.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