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法半夏

法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半夏属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主产于四川省、湖北、江苏省、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呈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形态特征

法半夏(图2)

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原植物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该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除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尚未发现野生的外),朝鲜日本也有。

生长习性

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为旱地中的禾本科杂草之一。该种喜暖温潮湿,耐荫蔽;可栽培于林下或果树行间,或与其它作物间作,可用块茎、珠芽或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来源

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原植物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

该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药材信息

法半夏

【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英文名】 半夏属 Tuber

【来源】为净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产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主产于四川省湖南省、湖北、河南省、安徽、贵州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地。

【制法】取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鉴别】

(1)该品粉末淡黄色至黄色。照半夏项下的〔鉴别〕(1)项试验,显示相同的结果。

(2)取该品粉末2g,加盐酸2ml,三氯甲烷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水,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0.5ml使用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苯-醋酸乙-乙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显示显示显示相同的暗红色斑点。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用量】3~9克。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主要作用

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法半夏别名制半夏、制法夏、制地文、制地八豆,法半夏有燥湿化痰的功效,法半夏有治疗咽喉干燥、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的作用,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法半夏,孕妇慎服法半夏。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

主治:用于咽喉干燥,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9g;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来源:法半夏是植物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块茎入药,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肿;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外用治急性乳腺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兽医学用以治锁喉。

下级分类

法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清半夏:清半夏长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冰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肿。

半夏曲: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肠三经。功效化痰止咳,消食宽中。主治:腹泻,咳嗽。

姜半夏: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痞闷,梅核气。用姜矾汤在半夏晒至半干时浸润。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仅在半夏项下收载氨基酸的定性鉴别,未见有关姜半夏的质量标准报道。

最早的半夏炮制品始载于《黄帝内经》,但没有记载具体的操作方法,它是中药炮制中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品种。在汉代张仲景方中只言一“洗”字,笔者认为古人言半夏炮制之意可存,其法当改进,以提高疗效。故后人不断深入研究,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创制的炮制方法应用至今。目前市场上半夏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三种炮制品。生半夏有毒,其毒性主要是对眼、咽喉、胃肠等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半夏块茎辛辣味。故生半夏多作外用;用辅料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内服或中成药中。由此可见,炮制方法不同,相应的品种疗效有异。近年对半夏炮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炮制化学研究表明:半夏及其炮制品中总生物碱含量多少依次为生半夏\u003e法半夏\u003e姜半夏\u003e清半夏\u003e水半夏;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半夏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分别为清半夏\u003e姜半夏\u003e生半夏\u003e法半夏,半夏炮制方法对氨基酸的含量影响较大;炮制药理学研究表明:白矾溶液对生半夏具有解毒作用,姜可以降低半夏的刺激性和毒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毒性效果最明显。

炮制方法

方法

明代的炮制方法

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夜,每一两用硫酸铝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白铅霜一钱,温水又浸七次。以浆水慢火煮沸,焙干收之。

现代的炮制方法

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生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M坤卿。

法半夏的最佳炮制工艺

截止目前,经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出法半夏的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石灰10kg,漂泡6天。

评价

法半夏最早记载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米泔水、白矾、铅霜等为辅料的制法,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甘草生石灰液为辅料炮制法半夏。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国药典》所记载的炮制方法,其具有简便易行,适用性强的特点,而且避免了药物中含有重金属的弊端。

参考资料

法半夏-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2-02-2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