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
五福是中国传统习俗,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五福出自《尚书·洪范》:“一日寿、二曰富、三日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第一福是“富贵”,钱财富足、地位尊贵。第二福是“好德”,宽厚宁静、生性仁善。第三福是“长寿”,福寿绵长、命不夭折。第四福是“康宁”,身体健康、心灵安宁。第五福是“善终”,善能久远、有始有终,身无疾病、寿终正寝。
传统习俗中,五福合起来构成了幸福美满的人生。后来,五福分别代表了老百姓对幸福、升官、长寿、喜庆、发财五个方面的人生希望,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一种日常幸福观。
五福起源
长寿之福
《尚书·洪范》中“五福”以“寿”为第一福。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可以追溯至商朝时期。“寿”字最早见于周代青铜器时期,但早在殷商,中国人有了最初的祈寿观念。据江畅、宋进斗的《中国传统“五福”幸福观考论》记载,《诗经》的所有诗句中,使用‘福’字的次数达53次,而与寿有联系的就有21处,如“如南山寿,不骞不崩”“万寿无疆”等。周朝,由于生产技术低下,受自然条件、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高,因此,年长的人具有极其尊崇的社会地位,长者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受到尊敬爱戴。如《礼记·王制》中云:“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亦如之。”那时由于没有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只能通过年长的人对下一辈的口头传达,因此,能活得长久便成为当时人的最大理想。
富贵之福
古人云:“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财富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资料。《礼记·郊特牲》:“富也者,福也。”《尚书》中的“富”主要针对统治者,主要强调统治者应实施强有力的政策以保证百姓和国家的富足,这样才能保证江山的长治久安。如《孟子·梁惠王》中就提到统治者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国家才能富足。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富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桑,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农民的富足。
周代,等级与等级之间对“富”的认识也不同。根据《礼记·曲礼下·周制》记载,统治者对富的追求是拥有的国土面积的宽广以及山泽各种出产的丰饶;各卿大夫阶层对富的追求则是拥有若干土地,其附属的百姓所提供的赋税充足,祭祀用的祭器和祭服不用借;各士阶层对富的追求是他们拥有众多的战车(西周时期,“十”就是武十,亦称甲十,占有小块十地,还是车兵的基层指挥官);而庶民阶层对富的追求是他们所拥有牲口的兴旺。虽然各阶层对“富”的认识不同,但每种认识都是在追求一种“富”之福。
康宁之福
古人对康宁的解释存在许多差异,如孔颖达解释为“无疾病也”,在传统世俗观中,康宁就是身体健康、平安、无疾病。《格言联璧》中提到:“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病缠身,不知其乐也,病生始知无病之乐。”为了让身体无疾病的干扰,古人总结出了许多养生之道来保证身体的健康。如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孙思邈的“节制饮食,细嚼缓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的饮食食养生,还有药物养生、劳动养生、卫生养生等,从而形成了丰富实用的“养生文化”。
《尚书·洪范》的《多士》中提到过康宁:“,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这是姬诵对殷民发布的令,解释为将商朝遗民迁居西方,使他们的生活不能安定宁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上天的命令。其中的“康宁”不是无疾病的意思,而是生活上的安定宁静。就《尚书》提出的“五福”结合其背景来看,“康宁”主要指个人在生活上的安定。周代从姬发通过战争伐纣开始,战乱不断,仅成王和姬钊时期社会相对安定,随后又是东周长达百年的列国争霸,社会混乱,百姓生活艰难困苦,那时,生活上的安定是人们最大的愿望。“康宁”之福便是整个社会的呼唤和对战争的厌恶。
好德之福
“攸好德”为《尚书》“五福”中的第四福,其是“喜好天子所建立的道德规范”。《尚书》提出的“攸好德”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在周朝“敬德”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指统治者的政治行为。王德培所说:“周初人多方反复讲德,主要是讲行为规范,是讨论行政问题,具有政治措施上的实义,非伦理上的空泛道德之论也。”
在“敬德”思想下产生的《尚书·洪范》中的“攸好德”要求天子和贵族阶级一定要严肃且认真地对待政治行为,这样被统治阶级才能喜好天子所建立的“德”的规范,人们才能感到幸福。
善终之福
“考终命”,是《尚书》“五福”的最后一福。孔颖达将“考终命”解释为“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天也”,在没有疾病缠身的状态下自然死去。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尚书·洪范》首次提出“五福”概念:“一曰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东汉时期,桓谭在《新论·辩惑》中将“五福”定义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礼记》中记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就儒家的观点,学者辛艺华提出:“丰衣足食’谓之福,‘秦铜车马驷马'谓之福,‘寿比南山’谓之福,‘平平安安’谓之福,‘国泰民安'谓之福,‘百顺之名’谓之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福”观逐渐被世俗化,具有浓厚的民俗性。中国福文化研究者殷伟表示中国人追求福已经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形成了新的“五福”观,即“福、禄、寿、喜、财”。
21世纪的五福理想
“长寿与康宁之福”—健全医疗设施,促进国民健康发展
“五福”的意义与内涵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拥有了属于某个时代的特殊含义。传统的“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中国根据人们对“五福”的追求作出了相应的福利政策。2015年,中国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保障国民的健康,促进国民寿命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均寿命从2015年的76.3岁提高到2021年的77.3岁。到2020年,中国医保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5%以上。
“富之福”—保障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国民收入获得感
《尚书》中的“富”是强调统治者应实施强有力的政策保证百姓和国家的富足,民富才能国富。21世纪,中国经济虽在国家的领导下总体上呈高速发展的趋势,但各阶层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的现象。同时,国民对的“富”追求也因种种因素导致了某些阶层幸福感的降低。因此,中国作出了相应的措施。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和各种再分配调节制度,减小城乡贫富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人口质量。中国以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国民的可持续性收入,保证国民最基本的收入水平,推动国人走向更“富足”的道路,实现国家的富强。
“好德之福”—加强道德培养,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春秋时期开始,诸子百家对“德”做出了多种解释,其共同点为个人品性修养。教育是提高道德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在教育界,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贯穿义务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
“考终命之福”一一完善养老体系,实现国民善终理想
“考终命”是善终,人老了有所依托,能在没有疾病缠身的状态下自然死去。中国于1999年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人口数量的12.6%。"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保障人们的善终理想,必须坚持贯彻实施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即政府、企业、个人。
从殷商时期开始,“五福”的内涵一直在发生演变,但其核心价值都是人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渴望。
五福因和果
根据方海权著作《日行一善》对民间幸福观的记载,五福有它的因和果。
第一福:长寿。果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
第二福:富贵。果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无病。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
第四福:子孙满堂。果子孙满堂贤孝,因是多结良缘。
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修行福德。
五福文化
寓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幅因和“福”谐音,蝙蝠寓意“遍福”,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五福(幅)临门”,由五只蝙蝠组成。这“五福”包括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五个吉祥的祝福。传统习俗中,五福(幅)合起来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
文化活动
踩五福
踩五福流传于唐代,是一种祈福文化活动。西安钟道故里欢乐谷的山石上雕刻了五只蝙蝠,寓义“五福”,传说人们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后会身体健康,五福临门,福如东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后,会福贵双全,五福随行,福寿无疆。
跳五福
跳五福是一种傩舞,属于“跳钟道”的一个部分,期盼人寿年丰,幸福美满。它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甚至还包含有巫术成分。全国各地跳五福的内容不尽相同,各有特点,有的地区还包括祈子巫术。
支付宝集福
2016年,支付宝首次推出集五福活动,79万人平分2.15亿现金,每人分得271.66元。2022年有超过2.75亿人集齐五福分5亿现金。2023年是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的第八年,共传递128.6亿张福卡。2024年的集五福活动从2024年1月29日凌晨正式开始,五福卡依然是爱国福、敬业福、和谐福、友善福、富强福,集齐后可在2024年2月9日22:18开奖。可通过AR扫任意福字、找能量、摇一摇、看视频等方式集五福。
意义
“五福”是一个完整且不可或缺的概念,它描绘了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愿景。“五福”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幸福观,它代表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五个不同层面。因此,“五福俱全”和“五福临门”被视为最高的祝福。作为“九畴”之一,“五福”在上下联动中逐渐积淀为华族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丰富的“福”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民俗信仰、衣食住行、语言观念、中国神话、书法艺术等各个领域和方面。
参考资料
中国先秦的“五福”.微信公众平台.2024-01-30
中国传统文化“五福”的文化蕴涵及其发展演变.中国知网.2024-01-30
支付宝五福24时超37万人集齐 2月9日晚上将开奖.闽南网.2024-01-30
“五福”,其实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华舆.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