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佛山书院

佛山书院原称汾江河义学,始建于清代乾隆,后因地理位置不佳,迁址重建并更名为佛山书院。书院曾多次改建扩建,历经战火破坏后得以修复。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最终转型为教育机构。

历史沿革

佛山书院最初由清乾隆八年的知县黄兴礼倡导建立,命名为汾江义学,地点选在禅城区栅下铺广德里。到了爱新觉罗·颙琰七年,由于原址地势低洼潮湿,知县杨楷决定将其迁移至丰宁铺衙旁街分府署左侧,并更名为佛山书院。此后,书院经历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其中,在嘉庆二十四年,同知王继嘉为了改善教学环境,捐赠了五百两俸禄用于扩大书院规模,并修建了围墙和两个大门。然而,咸丰四年的火灾摧毁了书院。尽管如此,同治五年的少府李大经和陈敏书等人出资重建了书院,并聘请教师授课。光绪年间,书院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高峰,学生人数众多,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人物的梁士诒梁启超。光绪十五年,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到了光绪三十年,书院改制为佛山高等小学堂,并在第二年增设了初等小学部,形成了一所两级小学堂。1912年,南海督学在此设立办事处。1916年,书院再次转型,成为了南海县立第一师范讲习所。

参考资料

南海艺术高中领航艺术教育培育拔尖人才.南海新闻网.2024-10-28

汾江义学(佛山学院).禅城区人民政府.2024-10-28

佛山城最早的官办学校,原来是南海艺高的前身!.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