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淮麦30

淮麦30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郑麦9023/淮86175选育的小麦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品种申请,2014年1月17日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3017。

国审麦2013017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偃展4110熟期相当。幼苗半直立,苗势一般,叶细长,叶浓绿色,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较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耐倒春寒能力偏弱。耐热性好,灌浆速度较快,成熟落黄一般。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弱。穗层整齐,叶片宽长、下披。穗长方形、穗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43.7万穗,穗粒数28.6粒,千粒重43.5克。抗病性接种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中感赤霉病,慢条锈病。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2克/升,蛋白质含量14.69%,硬度指数64.4,面粉湿面筋含量31.4%,沉降值44.5毫升,吸水率55.4%,面团稳定时间20.3分钟,最大拉伸阻力661EU,延伸性164毫米,拉伸面积139 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2010~2011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5千克,比对照偃展4110减产0.1%;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1.9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1.0%。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2千克,比偃展4110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下旬播种,亩基本苗18~24万。注意防治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星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倒春寒频发地区注意防冻害。

苏审麦201007

审定编号 苏审麦201007

来源与类型 原名“淮麦05155”,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郑麦9023 / 淮86175 (黔丰1号/78-4101//石81-424),于2006年育成,属弱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

适应范围 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晚播及沿淮麦区种植。

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

2007-2009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9.4公斤,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3.71%,2008-2009年分别较对照偃展4110、淮麦20增产6.4%、3.1%。2009-2010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8公斤,较对照郑麦9023增产8.6%,较对照淮麦20增产4.5%。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生长健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数较多。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熟相好。茎秆弹性好,抗倒性较强。纺锤型穗,穗中等大小,结实性一般。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饱满度好,千粒重高。区试平均结果:全生育期217.7天,较对照偃展4110略早;株高81.3厘米,每亩有效穗40.5万穗,每穗29.1粒,千粒重48.3克。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抗黄花叶病。中抗穗发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7-2009年度两年平均结果:容重822克/升,粗蛋白含量12.9%,湿面筋含量24.4%,稳定时间3.4分钟。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0月15日至11月5日均可播种,最适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

2、合理密植。基本苗每亩18万-20万株,粘土及低肥田块适当增加。

3、肥水管理。亩施纯氮15-18公斤,五氧化磷8公斤左右,氧化钾8公斤左右。氮肥60%-70%作基苗肥,30%-40%作拔节孕穗肥。磷钾肥基施。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

4、病虫草害防治。播后和返青期及时化除,拔节前后做好纹枯病防治,抽穗扬花后做好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5、及时收获。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资料

品种审定.中国种业信息网.2016-05-20

淮麦30.种业商务网.2016-09-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