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渊镇

海渊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地处崇左市东南部,宁明县东部。东与那堪、南与那楠,西与板棍、北江等相连,北与江州镇接界。海渊镇行政区域面积220.3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思土州于今思州,隶太平府

1953年4月,思乐县撤销,与镇南县合并置宁明县,镇域属宁明县第七区。

1958年,设红光公社。

1959年,红光公社改名海渊公社。

1962年,海渊公社改海渊区。

1966年,海渊区复为海渊公社。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海渊镇辖正街、新西街2个居民委员会,思州、驮邓、驮零、海湾、那才、友福、那功、北岩、那禄、那明、蔗园、三台、桐骨、什八、峙北1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个居民小组,22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海渊镇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西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渊镇地处崇左市东南部,宁明县东部。东与那堪、南与那楠,西与板棍、北江等相连,北与江州镇接界。海渊镇行政区域面积220.34平方千米。

气候特征

海渊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凉少雨。多年平均气温22.1℃,1月平均气温12℃,极端最低气温5℃;7月平均气温32℃,极端最高气38℃。平均气温较差20℃。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水文

海渊镇境内有明江河流过,河水从东向西流经友福、蔗园、什八、驮零、海湾、驮邓、思州、峙北等村,横贯整个乡镇,流程35千米。

自然灾害

海渊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大风、霜冻、雷击等。其中水灾、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年均发生一次,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发生在2008年10月,受第3号强台风"台风黑格比"的影响,境域普降暴雨,明江河水位暴涨,最大6小时涨水4.83米,部分小区交通、自来水、电力、通讯完全中断,被洪水围困2.1万人,受灾农作物4512公顷,受淹房屋2517间,倒塌553间,受灾人口2.8万人,受伤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900万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海渊镇辖区总人口43461人,其中镇常住人口3.751万人,城镇化率36%。另有流动人口1500人。总人口中,男性22096人,占50.84%;女性21365人,占49.16%。14岁以下6279人,占14.45%;15~64岁28948人,占66.6%;65岁以上8234人,占18.95%。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38700人,占89.04%。2011年,人口出生率13.3‰,人口死亡率8‰,人口自然增长率5.3‰。

截至2018年末,海渊镇户籍人口46400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渊镇常住人口为28018人。

自然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5.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4万亩,甘蔗4.3万亩,有林面积12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桑蚕、蔬菜、花生为主。全镇杂居着以壮、汉、侗、瑶为主的多种民族。全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属于亚热湿润性气候,具有发展粮、蔗、林、果、养等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

经济

该镇国内生产总值1422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477万元,工业总产值4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25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500万元,财政收入1243.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2元。该镇农林牧鱼全面发展,盛产水稻、甘蔗、木材、蔬菜、鱼类、生猪、鸡鸭、桑蚕等。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该镇1987年开始投入小城镇建设,至今累计开发土地131.5亩,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完成商品房住宅35万平方米。城区建有一日供水2800吨的水厂,可辐射供水3万人;建有每日清垃圾1.8吨的填埋式垃圾场。

农业

海渊镇是宁明县东部的一个大镇。全镇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4.2万人。该镇过去也有种甘蔗的传统,但由于种植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甘蔗产量增幅不大。该镇领导班子深深感到,要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把田改蔗工作作为“兴镇富民”的重要工作来抓。于是该镇领导向群众宣传用良田改种甘蔗的好处,并得到干部群众的响应。

为提高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该镇建立了1000亩的甘蔗良种良法项目示范基地,以此为辐射带动全镇甘蔗生产;并经常邀请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机械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指导,充分调动了农民种蔗积极性。该镇很快涌现一批种蔗大户,如黄其飞种植甘蔗135亩,年产甘蔗780多吨;陈志祥种植甘蔗120亩,年产甘蔗720多吨。截至4月底,该镇甘蔗种植面积已发展到4.96万亩,其中用良田改种甘蔗11321亩,甘蔗“六化”生产达到90%以上。此外,该镇每年还举行别开生面的甘蔗生产中日围棋擂台赛,并将彩电等高档家用电器作为奖品奖励甘蔗生产大户,以鼓励农民发展甘蔗生产。

稳粮兴林果实现农民增收

一业兴旺带来百业昌盛。一直以来,海渊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稳粮重蔗兴林果”的指导思想。多年的实践使该镇党政领导一班人体会到,要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水利命脉是关键。2005年初,该镇在县财政局的帮助下,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1655万元建设驮邓田园化工程。建成了多条共21公里的三面光水渠,铺设21公里的机耕路,新建4座电灌站,使长年干旱的7000多亩农田和上万亩甘蔗的用水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了粮食、甘蔗稳产高产。

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农民带来了欣喜,也带来了希望,农民水稻制种的劲头更足了。2006年,全镇水稻制种1000亩,预计产量达20万公斤以上,总产值将超过250万元。

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2005年3月,该镇筹集资金100万元,在友福村建立了1000亩红江橙、砂糖桔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经过几年艰苦打造,海渊镇林地面积现已超过12万亩。

综合经济发展

2008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产值24092万元,比2007年增加22417万元,增长7.4%。其中完成农业产值14202万元,完成林业产值1652万元,完成牧业产值6979万元,完成渔业产值1259万元。全年完成契税征收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9元,比上年3135元增314元,增长10%。人口增长控制在8‰以内。

抗洪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2008年,我镇共遭受三次洪涝灾害。特别是9月底到11月初,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我镇连续遭受两次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是受第14号热带风暴台风黑格比”影响,全镇连续4天出现了强降雨天气,降雨量达290.8毫米,明江河水急剧上涨,海渊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34.75米,这场强降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导致了海渊镇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据统计,这三次洪涝灾害,使海渊镇受灾人口累计达2.8万人次,全镇房屋倒塌553间,损坏669间,水毁损失严重,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1.09亿元。面对巨灾,我镇反应迅速,动员全镇干部职工及广大群众紧急行动起来,全面投入到防汛抗洪工作中,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迅速制定应急措施,立即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紧急调集干部职工、民兵和公安干警,调集冲锋舟开展救援行动。派出机关干部上门动员、组织转移群众和财物,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据统计,共转移群众2600人次;安置620人。汛期期间,全镇社会和谐稳定,灾民得到妥善安置,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社会秩序良好。

三农工作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把“三农”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精心组织农业生产,甘蔗、超级稻生产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弥补了因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三农”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呈现新局面。

农业经济增产增效。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落实水稻良种补贴政策,推广水稻优良品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2008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41865亩,并在海渊镇思州村和峙北村的江垌片上建立千亩连片超级水稻示范基地,早造亩产达650公斤以上,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农业经济增产增效。二是大力推广甘蔗新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使全镇甘蔗实现良种化,2008年我镇甘蔗种植总面积达到64115亩,其中“田改蔗”种植面积3140亩,2008\2009年榨季甘蔗入厂35万吨。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在那明村、思州村发展水稻制种种植,全年制种面积470多亩,产量10万公斤,产值80多万元;在驮零村,鼓励农民种桑养蚕,年内种桑750多亩,年产鲜茧量20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在思州村、峙北村,建立千亩超级水水稻基地。

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农业示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我县召开了水稻田间管理现场会、超级稻推广现场会和灾后恢复生产冬种现场会。2008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8.42亿元,同比增长11.09%;粮食总产量5.69万吨,同比减少0.47%;蔬菜总产量8.89万吨,同比减少4.95%;水果总产量3.23万吨,同比增长%;水产品产量5570万吨,同比减少3.7%。全县共发放粮补资金万元,发放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新造林39251.3亩,占任务的98.1%;实施速丰林高产示范570亩;全民义务植树70万株,占任务140%。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屯级道路21条83公里,总投资322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5处,总投资127万元;完成村屯级道路4条26公里,总投资87万元。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我县安农水库除险加固代表崇左市争取得到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扩大内需新增200亿元中央投资水利建设的唯一项目,共争取得到200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实现劳务收入万元。“万村千乡”工作进展顺利,新建农家店间。进一步加强海渊镇板根屯、明江镇洞廊村那堪镇垌中村等新农村示范点规划建设工作

农业产业取得新发展

按照“稳粮、强蔗、增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路和“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着力推进具有海渊特色的现代农业化建设。2007年,全镇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0497亩,粮食总产量达11970吨;甘蔗种植面积58233亩,良种率100%,秋冬菜种植面积9850亩;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那明村、思州村发展水稻制种面积820亩,制种产量12.3万公斤,产值98万元;在驮零村发展种植桑养蚕,种桑面积900亩,产鲜茧22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在海湾村发展甘蔗种植,面积300多亩;在思州村、峙北村建立超级水稻示范基地,连片种植面积196亩,亩产量达650公斤以上。

城镇建设呈现新风貌

坚持建设村镇并举,打造具有海渊特色的城镇化体系,构筑镇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建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2007年全镇完成建房363户,占任务358户的101.4%,其中:农民就地建房完成272户,占任务270户的100.7%;农民进城建(购)房完成91户,占任务88户的103.4%。二是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归行入市,划线设点,细化责任,实行每周一、周五例行“城乡清洁工程”清洁卫生工作制度,坚持日常保洁与突击整治相结合。年内共投入资金48.5万元,用于街道硬化、文化广场篮球场建设和环卫车、垃圾池桶及垃圾临时收集池配置等,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区品味明显提高,城镇化功能逐步完善。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2007年,我镇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方略,一年来成功引资1665万元。一是总投资800万元的海渊大桥项目;二是投资320万元的海渊水厂给水系统改扩建工程项目;三是投资56万元的思州村、那明村那巴屯、那明村那国屯人饮工程;四是投资116万元建设海渊中心小学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等建设工程,投资68万元的海渊中学学生公寓楼项目建设工程;五是投资70万元建设镇政府门口至什八村渡口四级道路;六是引资90万元的王者通讯、中美(星峰)手机经营店,引资10万元开办盛兴家具城,引资20万元开办鸿力电子加工制品厂;七是引资40万元在友福村新安屯、三台村安马屯建立速丰桉种植基地400亩,引资40万元在那六村那岩屯、那功村百桶屯建立剑麻种植基地400亩。

招商引资

宁明县海渊镇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1-10月,该镇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4个,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居全县各乡镇前列。

海渊镇地处宁明县东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力资源,而且该镇在外经商、工作人士众多,各种信息反馈迅速。今年以来,海渊镇充分发挥自身各种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富民兴镇”新跨越步伐。一方面,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该镇通过网上招商、外出推介、让在外工作的家乡人牵线搭桥等方式,让外地客商全方位认识海渊,了解海渊,走进海渊。另一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搞好服务工作。该镇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亲商、爱商、护商、助商”思想,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开放形象”的良好氛围。今年1月,经在南宁市工作的海渊籍有关人士牵线搭桥,成功引进广东省客商到该镇投资建立宁明东方生态农业园,该项目计划投资1500多万元,目前首期已完成投资250万元,已初步建立了150亩高产红光橙示范园,800亩八角高产林,现在正着手建设1000亩灵芝生产基地,该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当地2000多名群众致富。

3月份,该镇又争取到自治区农发办投资600万元在该镇思州、峙北两村建设田园化项目,使受益水田面积达6000亩,受益人口4500人,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9月下旬,由南宁市客商投资100万元,占地600平方米的海渊新宁超市投入运营,这是宁明县首家乡镇超市,而该项目从洽谈到成功开张前后只用了1个月。

截止2004年12月,该镇一个投资450万元的海渊大桥建设项目,一个投资399。14万元的集亮化、绿化、美化、休闲为一体的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大道项目正在紧张洽谈之中,全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社会事业

文化

2011年末,海渊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7个;各类图书室32个,藏书4.2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海渊镇有幼儿园4所;小学13所,在校生4225人,专任教师13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319人,专任教师18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小学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海渊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1个。专业卫生人员63人,其中执业医师19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2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5479人次。17个村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海渊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1户,人数456人,支出834935元,比上年增长21%,月人均165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22户,人数266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5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1.2万元,比上年增长8.2%。社会福利费21.9万元,比上年增长5%;敬老院1家,床位12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3人。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个。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海渊镇有邮政局1处。报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0.325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0.87万户,电话普及率20%;移动电话用户1.83万户,互联网用户0.43户。

基础设施

1994年,海渊镇建成1座自来水厂,年供水50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12000米。

2011年末,海渊镇变电站、供电站建成。

2011年末,海渊镇有花坛6个,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

交通

海渊镇境内有宁明县上思县至防城公路过境。

文化

特产美食

1、甘蔗:甘蔗是该镇农业生产的一项支柱产业。

2、桑蚕:全镇桑树种植面积近800亩,主要集中于驮零村,年产蚕茧25万市斤,产值120万元。

3、海渊沙糕:海渊沙糕以其香甜美味,软熟可口出名,是春节送礼上好佳品。

镇化建设

领导重视,落实工作有力度

为确保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海渊镇成立城镇建设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担当组长。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建管并重”工作思路,研究出台集镇管理暂行办法、门前四包规定、集镇垃圾清运等制度。做好街道秩序治理工作,规范集镇车辆的停放、摊点摆设等工作。

今年以来,该镇组织干部群众900多人次,开展8次环境集中大整治活动,清理街道建筑物和生活垃圾,拆除违法建筑和临时棚点。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与做法,今年,该镇政府组织人员到扶绥县东门镇考察当地城镇建设工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自2011年以来,该镇先后筹措1500多万元,投入城镇化建设:投入10多万元,实施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安装90盏路灯;投入300万元实施环保治理项目;投资600多万元修建思州村、蔗园村、那才村水泥道路9公里;投入570万元,修建峙北村、友福村、什八村水泥道路;投入15万元美化、亮化政府大院环境;投入15万元硬化街道1400平方米;投入150万元,实施海湾村整村推进工程项目。

部门配合,推进建设有保障

海渊镇党委、政府充分调动镇直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投入城镇化建设。

比如在组织开展环境集中大整治活动中,由环卫队、社保所、财政所、清洁办组成宣传组,印发宣传手册、资料,向广大群众宣传城镇化建设工作,号召广大群众增强卫生意识,摒弃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行为,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海渊中心小学、海渊中学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教育广大学生从小爱护环境卫生;水厂、供电所、城建所等对集镇上洗车店的排污系统进行检查督促;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并落实专人负责管护,提高树苗的成活率。群众参与,城镇建设有动力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中,海渊镇党委、政府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引导群众从“观望”转变为“关注”,群众参与城镇化建设活动积极性日益高涨。

在今年实施的海湾村整村推进工程项目中,该村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捐钱3000多元,投工投劳2000多人次,有力地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海渊镇因镇政府驻海渊街而得名。

参考资料

宁明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统计数据 -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