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酒是一种饮酒习俗,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镜泊湖、兴凯湖、乌苏里江一带。通过鱼头的摆放和行酒令来确定酒桌上的尊贵客人,并以此为荣,让这位客人先喝鱼头酒。
喝鱼头酒一般是“头三尾四”,酒桌上一条鱼鱼头对准谁,谁就是贵客,先喝三杯酒。鱼尾对准谁,就喝四杯酒。鱼头所指基本都是主宾席,最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远道而来的贵客,头三表示敬重。有的人不能喝酒,却又被鱼头所指,便用筷子捅捅鱼嘴,表示“大家通通都喝”。或者直接用筷子夹一片菜叶盖上鱼眼——“一概(盖)不论”,即大家都不喝。每次敬酒与被敬,都有着具体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与被敬者都深谙其味,行动如仪。
基本定义
鱼头酒是一种饮酒习俗,通过鱼头的摆放和行酒令来确定酒桌上的尊贵客人,并以此为荣,让这位客人先喝鱼头酒。
习俗形式
鱼头酒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镜泊湖、兴凯湖、乌苏里江一带。这些地区水域宽广、河湖纵横,水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鱼的个头都很大,因此,当地的喝酒配餐中就少不了鱼类。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显示当地的特产,主人设宴款待贵客时,第一道菜即奉上一个硕大的味道鲜美的鱼头。按规矩,鱼头要正对着尊贵的主宾,此时,主宾要起立,和主人共同喝一杯鱼头酒,客人喝一杯,主人喝半杯。随后,客人举起筷子先在鱼眼上点三点,品尝第一口后,主客再共享美味佳肴。这道菜后,如果再有鱼类的菜奉上,凡是整条鱼,鱼头都要朝着主宾,以表示敬意。
鱼头酒风行是因为它的助兴功能,其演变过程中,花样也越来越多。甚至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临时编就。为的是烘托气氛,让在座的朋友多喝点酒。酒桌上,一条鱼端上来,鱼头对准谁,谁就是贵客,先喝三杯酒。鱼尾对准谁,就喝四杯酒。鱼头所指基本都是主宾席,最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远道而来的贵客,头三表示敬重。而鱼尾所指,基本也是埋单对象或年龄最小之人,喝四个是要表达欢迎或诚意。三和四后面还有五和六。鱼肚子对着谁,喝五个酒,鱼背对准谁,喝六个酒,这叫“腹五背六”或“脊五肚六”。
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子将鱼眼挖出放在左右两侧主陪的盘中,意为“高看一眼”,一条鱼两只眼,六杯酒。如果有人把鱼脸给你,你得喝两杯,此谓“赏个脸面”,鱼左右两腮便是四杯酒。获得鱼背鳍的要喝三杯,表示“一帆风顺”,获得鱼尾的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动听”,需喝两杯。得到鱼皮必喝一酒,意为“唇齿相依”,得到鱼肚子同饮两杯,意为“肝胆相照”。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指处,定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树好乘凉”。 “望子成龙”、“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都用鱼做文章的行酒令,都是从鱼肚子里夹出一块肉来送与别人。花胶下面的鱼翅夹给谁可谓“展翅高飞”,又是三杯,如能把四个鱼翅都打发出去,便是十二杯。凡此种种的说辞和门道,一条鱼吃完,据说最多可喝108杯。
108杯鱼头酒只在传说中出现过,基本是头三尾四到高看一眼便打住了,所谓腹五背六唇齿相依的说法只不过为了调节气氛,象征性喝两杯表示即可,被严格执行的概率偏低。
习俗典故
关于鱼头酒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了鱼头酒的记载。据说在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位时,后世因厨艺封神的宰相伊尹献上陶制鱼头形佳酿一坛,高声颂道:“鱼头酒,与王共享!”
第二种: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手下大将都试图劝说李世民除掉李建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但李世民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程咬金端给李世民一碗鱼汤,里面只有一个鱼头和一条鱼尾,并说“不吃掉这一头一尾,你咋能太平?”李世民猛然明白其意,于是有了后来的夺权之举。
第三种: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前一天,请来谋士赵普、弟赵光义等人商谈军机大事并喝酒驱寒。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那金黄色的鱼头正对着赵匡胤,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这次鱼头酒喝完,有了后来的大宋王朝。
第四种:鱼头酒起源于信阳市一带,与康熙微服私访有关。大意是康熙由吴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镇上吃酒,店小二无意将鱼头正对康熙,康熙认为不吉,而吴士友则解释被鱼头所指,定是吉相。
参考资料:
社会意义
鱼头酒每次敬酒与被敬,都有着具体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与被敬者都深谙其味,行动如仪。一定意义上,鱼头酒甚至成为虞城县甚至商丘市人的乡愁。
衍生产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商丘地委宣传部部长、虞城县委书记的夏林和挂职副书记李宏伟基于鱼头酒源于太甲的说法,推出虞城县的“鱼头酒”,并打出鱼头酒广告,“上楼上高楼;喝酒喝鱼头!鱼头酒贵宾的享受——河南虞城!”
参考资料
“鱼头酒”最多要喝108杯?反正我信了.正观新闻.2024-11-16
最多要喝108杯!阿五黄河大鲤鱼教你“鱼头酒”怎么喝.映象网消费频道.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