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
《明通鉴》是清代夏燮编著的一部明代编年史。是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明代编年史。作者清人夏燮,字甫,别号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曾任直隶省(今河北省)临城县训导,咸丰十年(1860年)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后又任过永宁知县。
《明通鉴》共一百卷,其中前编四卷,纪朱元璋未即位时之史事,始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止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编九十卷,始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止于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附编六卷,始于崇祯十七年五月明福王在南京称帝,止于清康熙三年(1664)。前后总计三百一十二年。
出版历史
《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明通鉴》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刻印于宜黄县官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又由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
内容简介
在《明通鉴》中,夏把明代历史分为三个部分来撰写:《明前纪》,起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迄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用元朝的年号,记叙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农民起义军到建立明朝的历史。《明纪》,起自洪武元年,迄于崇祯十七年,记叙朱元璋称帝后到崇祯缢死煤山、清兵入关的历史。《附编》,起子清顺治元年,迄于康熙三年,用清代的年号,记叙南明的历史,特别是抗清斗争的历史。《附编》这种形式,是夏燮在编撰《明通鉴》中的一个独创,是与清政府作合法斗争的产物。因为清统治者害怕激起汉族人民的反抗情绪,对南明的历史讳莫如深,不使编入官修的《明史》,因而这段历史缺乏记载。夏燮找出乾隆《附唐桂两王本末》于《通鉴辑览》后的诏令作护身符,巧妙地将南明历史收入作为《附编》,纳入明史体系,这不仅保存大量南明史料,而且使明史首尾相连,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
作品特点
《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参考资料
明通鉴.豆瓣读书.2024-04-11
《明通鉴》.知网空间.2024-04-11
嘉靖帝:我的父亲我做主.澎湃新闻.2024-04-11
名人名家.当涂县人民政府.2024-04-11
《明通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4-11
【特色馆藏】——《明通鉴》.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1
明通鉴(全八册).豆瓣读书.2024-04-11
明通鉴(全六册).豆瓣读书.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