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带队于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成功登顶珠峰。
工作经历
1983年6月,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1983年7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课部工作。
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1989年,多次赴日本学习进修登山户外运动知识技能。
2001年6月,晋升为教授。
2011年1月-今,任体育课部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
问鼎珠峰
2012年5月19日上午8时16分,由中国地质大学京、汉两校联合组建的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4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旦夕磨砺宝剑 一朝跃然顶峰
登山运动在中国地质大学有着优良传统,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留下了几代地大人挑战巅峰的足迹。建校6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为国家培养、输送了王富洲、袁扬、丛珍、李致新、王勇峰、次洛、袁复栋等一大批优秀的登山运动员,为国家登山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就决定以组织师生登山队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形式,向中国地质大学60周年校庆献礼。当年11月,学校就组建了珠峰登山队。经过全校范围内的层层选拔、多轮测试和两年的艰苦训练,最终产生了26名登山队员。他们中有教师9人,在校大学生17人,其中女大学生3人,全队年龄最小的仅20岁。
2012年3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正式出征。经过在拉萨市地区、珠峰地区为期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后,登山队决定于5月13日正式向顶峰发起冲击。因天气状况不佳,登山队一度受阻于海拔7500米左右的“大风口”,直至17日风力转小,在校大学生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教师董范4人组成的攻顶小分队一举突破“大风口”,到达海拔7790米的营地。18日,他们到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19日8时16分,4名队员成功登顶。
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是地大的毕业生。这次为了来大本营指挥登顶,他3天只睡了3个小时。他说:“这次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登山运动开展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只要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就可以在自然这片天地里锻炼更多的年轻人。”
传统厚积薄发 众人共铸辉煌
当4名队员登顶时,朝阳已映染了半面山脊。队员们拍照、与基地连线,然后决定下撤。下撤之前,分布在珠峰不同海拔营地的其他队员早已动身,分别前往更高海拔的营地,准备接应下撤的队员。19日晨,地大登山队队长次落由7790营地赶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准备随时向上突击迎接下撤的队友。两位高山向导达旺桑丹、索多已经在7790营地静静等待。在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则有队员王冰和两位高山向导次旦久美和帕拉·罗布次仁。海拔6700米处的大雪坡,高山向导顿珠与队员袁复栋、张瑜、张家荣随时待命。
12时47分,经过4个多小时的下撤,4名队员顺利返回8300米突击营地,并与接应队员会合。20日18时许,地大登山队队员董范、德庆欧珠、次仁旦塔安全撤回大本营;陈晨在6500米前进营地休息一夜后,于21日安全撤回大本营。
不畏艰苦挫折 誓达光辉顶点
登顶的瞬间令人激动。在顶峰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的每一分钟都充满意义,可为了到达光辉的顶点,前进的过程充满难以想象的艰辛。
从8300米突击营地到峰顶,路程不足2公里。可就是这一路,通常却要耗费登山者6至7个小时的时间。通往峰顶的这最后一段路,每一步都是生命与自然之间深刻的对话,每一步都是人类精神光辉的印迹,每一步都是年轻队员们对高度、对意义的无止境的渴望和追求。
“7+2”历程
所谓“7+2”,是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探险活动。探险者提出这一概念的含义在于,这9个点代表的是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是全部的极限点的概念,代表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
带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于北京时间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成功登顶珠峰;
于2013年7月18日,地大登山队成功地登上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
于当地时间2014年2月9日上东午,作为中坦联合登山队的6名队员之一,成功登顶海拔5895米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带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2”登山队于当地时间2014年9月22日15时52分(北京时间13时52分),成功登上澳洲海拔2230米的科修斯科峰。
当地时间2015年1月19日中午12时左右,带领中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964米的南美洲之巅阿空加瓜峰;
于北京时间2015年6月10日凌晨4时36分,带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2”登山队成功登顶位于北美洲的海拔6194米的德纳里山;
带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于北京时间2016年4月24日晚9点57分抵达北极点;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4日2时30分,成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海拔4897米的文森峰;
北京时间12月25日6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克服天气恶劣与严寒等诸多困难,以巨大的勇气和挑战精神,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成功徒步抵达南极点。
重要奖项
1999年校首届“三育人标兵”
2001年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论文“一等奖”
2004年全国户外运动“十佳”称号
2008年《户外运动》获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学校登山“突出贡献奖”
2009年校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
2009年学校登山“优秀组织奖”
2010年《大学体育—特色项目》获湖北省精品课程
2012年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
2013年湖北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3年《坚持特色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创建登山户外运动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课题类:
2001年野外生存体验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意义的研究省级
2004年拓展高校体育课程----在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研究国家级
2008年《户外运动》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9年中国山峰资料及户外运动资源信息查阅系统的开发研究省级
2010年《大学体育—特色项目》省级精品课程
代表性论文
《野外生存体验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研究》—以野外生存体验课为例
《户外运动课程构架设计的实验研究》
《College Sports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主要著作
《大学体育》《户外运动学》《登山运动》《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野外生存》
社会兼职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中国户外运动专业协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协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