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栎(学名:Quercus utilis)是壳斗科栎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白色。小枝细,有沟槽,幼时被稀疏星状绒毛。
老时灰白色,几无毛。
叶片薄革质,卵形,椭圆状披针形、倒卵形,长2.5-5.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短钝尖,基部楔形,叶缘有腺状小锯齿,叶面亮绿色,微被星状毛,叶背淡绿色,沿中脉被星状毛;侧脉细,在叶面凹陷,每边9-11条,伸达齿端;叶柄细瘦,长2-5毫米,几无毛;托叶宿存,窄披针形,长约6毫米。
壳斗碗形,包着坚果1/3,直径7毫米;小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紧密覆瓦状排列,密被黄色绒毛。坚果卵状长椭圆形,褐色,直径约7毫米,高约10毫米,顶端渐尖,除顶端被丝状毛外其余部分无毛,果脐突起,直径约2毫米。
花期4-5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炭栎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坡,多见于石灰岩山地。
分布范围
炭栎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贵州省南部、云南省东南部。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畴。
保护级别
炭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主要价值
材制杵或薪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