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姚淑先

姚淑先。男,汉族,出生于1934年10月15日,原籍福建省古田县。是著名银耳专家,现任中国食用菌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8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和影响中国杰出贡献的500位专家之一。原任福建山湖集团总裁、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用菌杂志副主编等职。

简介

1934年10月15日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

1968年起从事食用菌育种栽培,主要攻银耳代料栽培研究。

1977春,银耳瓶栽成功,他发明了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其生物转化率达90%以上,银耳单产较原木栽培提高20倍左右,并将其技术无私向社会推广。使我国的银耳年产量由原木栽培时的300吨,飞跃到近万吨。由于他无私把技术贡献给社会,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书记项南莅临古田县看望姚淑先并向县领导提议成立研究所,由姚淑先担任所长,而后全国新闻媒介铺天盖地报导了姚淑先无私向社会奉献技术的报章。

1978年创办古田县食用菌厂。

1981年担任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

1984年春到深圳,担任金明食用菌厂厂长。

1987年成立华南食用菌公司,开始大批量组织香菇出口东南亚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年均出口量在千吨以上,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

1994年成立福建山湖集团有限公司,任总裁。曾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食用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委身在一个破庙里,开始了为期9年的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探索。终于在1977年春节获得成功。单产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被誉为“银耳大王”。

1981年,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书记项南亲临古田县看望姚淑先,提议成立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1981年《半月谈》刊登了《种金播银的人--姚淑先》。

1982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新闻大篇幅报道了“姚淑先探索到银耳高产途径”无私把技术贡献人民。从此,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国推广,银耳的产量由300吨飞跃到6000吨,使以前只能达官贵族享用的珍品,成为平民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2003年起,他又采用补肾中草药做原料进行栽培,提高银耳的耳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自然界的中草药分为补肾养肝,补肾助阳、补肾明目、养心安神、健脾开胃、补气滋阴和乌发长发等七个部分进泛广宽的载体探索。在历经近五年的反复实践中,配方近千个,本草品种超过200种,最终优选了50多种的精华,作为栽培培养基,其产品更名九鼎芝,并于2007年11月底获得成功.2007年12月5号申报了专利和商标。之后,姚淑先一鼓作气,进而又探索出了形似燕条鱼翅的燕耳、翅耳,具有活性的干活银耳等,并申报了专利和商标。继后他又一鼓作气,采用滤气培养、内湿出耳技术,使银耳生长过程不喷农药而能正常分化,同时又采用中低温及冷热光交替干燥技术, 使干银耳颜色恢复到上世纪50年代野生的白如银、形如耳的绿色优质产品。

2009年他被宁德市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3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候选人。

获得荣誉

曾编著《银耳栽培技术》、《花菇栽培技术》、《银耳栽培技术问答》三本著作,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其中《银耳栽培技术问答》一书于1982年度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农村读物二等奖。此后,他又在全国菌业界会议及有关报刊、杂志发表了《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中国香菇迈步全球》、《十年菇海观惊涛》《全球香菇产销现状与前景》、《如何提高中国原木香菇品质》等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中国银耳大王——姚淑先.福州新闻网.2022-05-12

姚淑先:50年坚守匠心 书写银耳人生_名人名企_食用菌新闻_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资讯.2022-05-1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