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御府令

御府令是汉代的一种官职,隶属于少府,职位等级为六百石,通常由宦者担任。该官职的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官婢缝制衣物以及清洗修补等工作。此外,御府令下设有右丞和织室丞两个职位,同样由宦者担任。

历史沿革

御府令这一官职名称,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记载,而在《谷永传》中则被称为“中御府”。

职官历史

中国的职官制度始于夏朝,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古代职官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

夏商时代,约千余年。国君分别称为“后”“王”,主要官员有“史”、“巫”。商晚期,王族长老被称为“父师”、“少师”,如箕子比干等。管理家庭的臣仆则有“臣”、“宰”、“尹”等职。帝辛时期,由于其暴虐无道,导致多位忠臣遭受迫害,其中微子辞官避祸,箕子被囚为奴,比干直言进谏却被杀害。孔子曾评价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时期

西周至春秋时期,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为“太子”、“东宫”,王妻为“后”。诸侯封地为“国”,大夫封地为“邑”,王室为中央政府,国和邑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了王之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地位最高,王年幼或缺席时可代理王行使权力。以卿士为首的政治部门负责军事、行政、司法、外交等事务,以秘书监为首的文化部门负责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事务。卿士下属有司徒司马司空三位大夫,分别掌管土地和劳役、军赋和车马、筑城修路等重大项目。太史姓下属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负责策命卿大夫,御史负责档案,太卜负责占卜,宗伯负责祭祀礼仪,乐师负责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师”、“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授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的设置大致与中央政府相同,但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时期

战国清代末期,历时两千三百多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君主地位显著提升,权力高度集中;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再占据重要位置,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逐渐成为主要力量;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机构日益庞大,职务分工愈加细致,变化复杂。

参考资料

[人文通史] 汉代京城官员职位详解(来自史书,绝对权威).个人图书馆.2024-10-25

汉书百官公卿表序.豆丁网.2024-10-25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泉州七中.2024-10-2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