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鸮
眼镜(学名:Pulsatrix perspicillata、英语:Spectacled owl)是鸮形目鸱鸮科的一种夜行性猛禽。
形态特征
眼镜鸮体长43-52厘米,翼长305-360毫米,尾长164-215毫米;体重453-906克。雌性比雄性更大、更重。面盘呈深棕色,周围有长长的白色眉毛,在脸颊的颧骨和眉骨处有白色条纹。喉部白色,形成半领,而下颏是黑色的。头部和颈部的其余部分呈均匀的黑褐色。比背部暗得多。上体呈均匀的深棕色,后颈部颜色逐渐变黑。胸顶部有宽阔的深棕色带,飞羽和尾羽有灰棕色条纹。宽阔的胸带呈深棕色。胸部和腹部的其余部分从浅黄色到淡黄色。跗节和脚趾都长有奶油色的羽毛。
虹膜呈明亮的橙黄色。蜡膜和喙呈黄色角,尖端呈绿色。脚的裸露部分从浅灰色到白色不等,跗节和脚趾几乎全是奶油色的羽毛。脚趾无羽毛的部分呈白色或浅灰色,爪子呈黑色。
刚孵出的雏鸟身上覆盖着白色的绒毛。翅膀覆羽上有灰褐色条纹。脸或多或少呈心形,呈黑色,与身体褶皱的白色羽毛形成强烈对比。翅膀和尾巴棕色,有较浅的条纹。幼鸟有时需要近5年的时间才能长出最终的羽毛。
分布范围
眼镜鸮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共和国、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多巴哥岛等国家和地区。在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栖息环境
眼镜鸮更常见于茂密的热带雨林,有成熟的大树,包括森林边缘。也见于干燥森林、树木繁茂的稀树草原栖息地、种植园和树木稀疏的空地。通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活动。
生活习性
行为
该物种是一些不合群的鸟类。通常在夜间活动,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夜间活动,活动在黄昏前开始,并持续到黎明后不久。白天单独栖息在树叶茂密的树上。天黑后,它们离开栖息地,以低振幅的节拍飞行,在风平浪静的月夜里,它们的发声会更加频繁。
声音
眼镜鸮会发出一系列具有弹出效果的敲击声“PUP-pup-pup-pup-po”,每个连续的音符越来越低且越来越弱,并且节奏随着系列的进展而加快。雄性的领地歌曲是一系列上升和引人注目的喉音,最后变得越来越弱和较低:“pokpok-bogbogbogbobobobo”。这对夫妇有时会在巢穴附近表演二重唱。一种让人想起蒸汽机车汽笛的双音节嚎叫声主要由雌性发出。这是一个“kewheeeer”,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雏鸟会发出刺耳、高亢的“kiiiiiiou”声音来请求食物。
食性
眼镜鸮吃小型哺乳纲,包括老鼠和负鼠或加拿大臭鼬,也吃昆虫、蝙蝠、螃蟹、松鸦大小的鸟类、螃蟹和青蛙。它们栖息在树枝上并扫描周围区域。当发现猎物时,会迅速猛扑落下。昆虫从叶子上被抓走。
繁殖方法
眼镜鸮在哥斯达黎加,在旱季(11月中旬至翌年4月)或雨季开始时产卵。雄性通过在高处歌唱来占领自己的领地,通常是在一棵大树的上三分之一处。雌性通过鸣唱来回应自己的伴侣,然后在月光照亮的夜晚可以听到二重唱。它们在树干中的大型天然树洞中筑巢,雌性通常会产1-2枚卵,尺寸约为45×38毫米,由雌性独自孵化约5周。雏鸟主要由雌鸟喂养,在大约5-6周后就会离开巢穴,飞向周围的树枝,这远早于它们能够飞翔的时间,尽管它们的飞行效率还不是很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仍要依赖父母。但一旦羽翼丰满时就达到性成熟。通常,只有一只幼鸟能活下来。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眼镜鸮的物种数量估计为500,000-4,999,999只(A. Panjabi in litt. 2008年)。趋势论证:根据亚马逊森林砍伐规模(2011年),该物种被怀疑在三代(17年)内失去了其分布范围内17.5-20.3%的适宜栖息地。因此,在三代继中,其下降幅度可能小于25%。
分布通常相当稀疏,但在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和亚马孙河等一些地区,它们在当地很常见。在森林严重退化的地方,该物种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