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塔
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座落于易县县城西南二千米处的荆轲山上,为纪念古义士荆轲所建。
荆轲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荆轲刺秦的故事有关。燕太子丹于易水河畔送别荆轲后,知道“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收集了荆轲平日喜欢的衣服和帽子埋在这座小山上,为荆轲修建了衣冠冢,表达对荆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为了纪念荆轲,颂扬荆轲精神,自辽朝开始,在荆轲衣冠冢上修建了圣塔和寺院。
荆轲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历经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及解放后的1985年、1986年多次修。塔高25.36米,八角十三层,砖石结构,下有莲花仰托,上有舍利子封顶。塔每层之八角均悬风铃。
2006年5月25日,荆轲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地理位置
年代
建于辽乾统三年
历史背景
荆轲塔是为古义士荆轲而建,又称圣塔院塔,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也是荆轲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辽朝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之后历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刘楷复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塔于上。当时易属金辖,并非大辽之地,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书丹用南宋纪元,可见当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国。
元代张柔始建保定府、莲花池之后,他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还保留几棵。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为院,塔旁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一统,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复并碑一统,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
因此山有明代“古义士荆轲里”碑碣,旧传有荆轲衣冠冢和荆轲馆,因此得名。塔建于山上,清碑上又有“辛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俗称荆轲塔。荆轲(?一前227)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未遂身死。
塔南明代立的石碑上,有明代万历十四年御史熊文熙所题“古义士荆轲里”和对他的评价。北侧有一块清代的残碑,碑额上有“重修圣塔寺记”的字样,碑文经风雨侵蚀,已不易辨认,大意是塔旁有寺院,名“圣塔寺院”,建有亭台楼阁,山上有荆轲馆和衣冠冢遗址,风和日丽之时,常有文人墨客会聚于此饮酒赋诗。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年),字北高,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时翰林院四译馆正教序班(职司翻译)。\u003c易县县志\u003e有记载。
文物保护
二00六年六月,圣塔院塔列在全国第六批国保单位之列,荆轲随后列为历史文化名人。
意义
“尊贤重义”、“勇于拼搏”的精神。荆轲是为燕国而死的,这一义举同样千古流传,荆轲塔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沉湎吟诵。除了荆轲塔之外,共立易水河畔的还有樊於期的血山镇陵塔,燕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桃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这些并称“五塔镇燕山”的建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一个“义”字。五塔之中,荆轲塔居然在正中间。
相关文献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以荆轲为题为之吟咏者不计其数,仅记于史志者,名流不下数百篇。晋陶渊明《咏荆轲》诗曰:“其事虽已没,千载为伤心”;李白《结袜子》诗曰:“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明代易州名士王震则在“易水秋风”一诗中写道:“函关东渡足无忧,何用荆轲去雪仇”。当代有人留诗曰:“孤塔荒郊朔风寒,雀鸟翔集临塔檐。燕王国土今犹在,壮士西奔魂未还。”
参考资料
荆轲塔.携程.2023-11-07
荆轲塔不是荆轲一个人的塔(七).易县文化旅游.2024-02-28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28
千年古县 巍巍古塔——荆轲塔.易县文化旅游.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