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前园村

雍正年间(1730年),有张、李、马、蒋姓氏族人迁此定居,前园村又名黄瓜园,因方位在村前,故此命名。

该村位于济董公路北2公里黄河东岸,新筑公路沿黄路穿境而过。东与韩桥接壤,南与宋楼为邻,西与军屯相接,北与后园紧连,隶属城县董口乡管辖。该村总面积93.4公顷,其中村庄占地26.7公顷,耕地62.7公顷(其中清真寺占地0.53公顷),企业占地2.3公顷,学校占地1.7公顷。

概况

全村共有319户,总人口11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现有张、李、马、蒋、王、郭、白、海、徐、沙、闫、杨12个姓氏,均为回族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气候适中,土地肥沃,各种农作物适应性强,小麦、玉米、大豆是当家作物,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交通便利,村自修公路与济董路相连,沿黄公路与村内街道相接。现有冷藏厂2处,化工厂1处,皮毛玩具厂1处,制裘厂2处,是投资办厂的黄金地段。

1949年,农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78年,农民经济总收入27.5万元,2000年,达到405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0∶30∶50。全村纯收入291.53万元。

全村农民经济总收入在全县名列前茅。 1995年8月,被省民政厅、省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1997年6月,被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8年12月,被山东省委、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建委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被山东省创建活动协调小组授予“美在家庭活动示范村”称号。1992年,被菏泽市授予“奔小康红旗单位”称号。2000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大事记

1941年10月,村自卫队在二区抗日政府带领下积极抗日、抗伪、抗奸,日伪报复火烧村庄,烈火延续月余未熄,整个村庄变为废墟。

1944年,村民张广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夏,成立中共前园村第一个党小组,有4名党员,张广付任党小组长。

1952年,成立互助组。

1953年,成立初级社。

1955年,转为高级社。是年,成立皮毛收购站、肉食商店,为村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4年,开办油坊,使用新型榨油机。

1966年,开办皮业加工厂,建厂房20间。

是年,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关。

1978年,办起地毯厂、面粉厂。

1982年,引黄河淤淀压沙压碱,连续3年灌成,全村全部土地改为良田。

1985年,投资3万元,建立完小一处。

1988年,投资18万元,建成清真寺大院,1997年又投资15万元,完成清真女寺建设,配套齐全。

1995年,投资45万元,全村安装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90%,成为全县惟一的电话村。

1996年,投资78万元,连通济董公路,开通街道11条,硬化路面8000米。

1997年,投资21万元修通下水道。

1998年,投资12万元安装有线电视,成为全区第一个电视村。

2000年,投资70万元建2100平方米教学楼,使村完小步入全县标准化学校行列。

2001年,投资5万元新打机井10眼,改善了灌溉条件。

2006年,投资3万余元,马志锋义务改善清真寺条件。

2009年,为了复修前园清真寺,众穆民筹建乜帖,百余万元。在乡佬马志锋,张业忠,张克江,马开卫,及众穆民带动下,大殿,讲堂,水房

围墙,及大门。女寺,东西大门装潢富丽堂皇。

以及道路,村庄,学校,路灯,配置就绪。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亩产量超350公斤,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单产650公斤,比1978年增长200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突破1000公斤,总产达100万公斤。

第三产业 1966年,虽然有皮毛厂、榨油厂,但时干时停,收入低微,最后全部倒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8年,办起乡村农贸市场,合理安排经营方式,发挥少数民族在饮食方面特长。全村25%的户搞小食品,50%的户做毛皮、肉食生意,其中冷藏厂起着龙头作用。闲散人员在集贸市场经营服装、日用百货、农药、种子、化肥等,效益也很可观。在县城开设大、中型饭店、饭馆1 1家,安置本村70余人就业。至2000年底,从业人员600人,实现总产值3500万元,创利税9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25%。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多次拨款建校。1955年,建前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70%。1985年,投资3万元建完小一处,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历史。 2000年,校舍搬迁,建成教学楼一座,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可容纳周边8个自然村学生就读,被县教委命名为董口乡前园回民小学。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7名,其中大本7名,大专9名,中专11名。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75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40元,伴以糠菜度日。 1957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左右。1978年,人均纯收入250元。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25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800元,多数村民住进小康房,全村各种机动车辆85辆,摩托车50辆,电视机拥有率为115%,电冰箱、小轿车陆续进入普通家庭。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4年,村民张广付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46年发展到4名共产党员,区委批准成立党小组,张广付任党小组组长,并有女联络员1名。解放战争时期,在党小组、村农会、自卫队的带动下积极支前,多次受县委、区委表彰。1950年,中共地方组织公开,马体岭任支部书记,党员10名。196 3年,李庆华任支部书记。1974年,马先明任支部书记。1989年,张广营任支部书记。新班子上任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奋进,被中共鄄城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38年,第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前园村农民协会、农救会、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相继成立。解放战争时期,在农会的带动下,积极参军参战,发展农业,支援前线。1956年,成立高级社,张广文任社长。1968年,成立前园村大队革命委员会,蒋贵范、马先明先后任主任。1983年,蒋贵范任主任,张广营任村经济联社社长,马存诗任会计。1985年,马思亭任主任,张广善任会计。1987年,张广营任主任,张文明任副主任,张广善任会计兼调解委员,马智勇任地方武装连长兼治保委员,张雪芝任妇代委会主任。1989年,张文明任主任,其它成员至今没有变动。

该班子团结正气,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开拓精神。自1987年连续1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行政村”,连续10年被县妇联授予“红旗妇代会”称号,连续4年被菏泽市评为“美在家庭富在庭院先进村”。1995年8月,张文明同志被山东省人事厅、民政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委会主任”称号。人物简介

张广营 1958年5月14日出生,高中文化。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村联社社长。1987年任村民委员会主任。1989年任党支部书记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带领村民走企业富民强村之路,先后办起了地毯厂、冷藏厂等5个企业和合伙企业,安置就业人员60余人。在搞好农业同时,鼓励村民树立经商意识,并予以帮助;带领村民与周边村庄和睦相处,民族关系融洽,民族风俗得到尊重。1997年被县委聘为乡党委副书记,县委候补委员。2000年当选为菏泽市人大代表。 1995年被县委评为“党员致富标兵”。 1998年被评为县“模范党员”。1996、1997、1998连续3年被菏泽地委评为“全区优秀党支部书记”。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